巧食

  □孔令周

  在我的儿童时代,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夏天是令人兴奋的季节,不必说在树林里可以徜徉一整天,躲避亚热带火辣辣的阳光,可以捉各种昆虫,听各种鸟叫,爬各种大树,单就玩水这一块,就令人流连忘返了。河水蜿蜒流过村庄,在蓊郁的绿云里,清清的水流,荡漾开了最初的梦想。跳水、潜水、狗爬式、仰泳……在水里,每个孩子都是自由自在的,他们仿佛是水里的鱼。

  孩子在长身体阶段,饿得快,零嘴少,如果有美食,那就更美了。你还别说,老祖宗传下来的节日可真多,好像特意为孩子们安排似的。在端午的粽子与中秋的月饼之间,中间等着的,就有七月七的巧食和七月半的九层糕,这两项可都是在孩子们的暑期里。

  咱重点聊聊巧食。农历七月七,是七夕节,原名为乞巧节,始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源于古人对自然的崇拜。夏夜天空,星汉灿烂,银河泄地,人们在银河两岸看到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牛郎星和织女星,结合当时的天文认识,于是就有了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都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这真是一个浪漫的故事。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露天电影,大家对这个故事都耳熟能详。小时候,夏天的夜晚,躺在竹床上,摇着蒲叶扇,望着满天繁星,总是陷入无限的遐想。“天上星,亮晶晶”,一眨一眨,好像是调皮的星孩,躲在黑色的幕布后与我们捉迷藏。小孩的眼睛也特别亮,总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爷爷常常笑着对我们说,小孩的眼睛像《西游记》里的杨戬一样,开了三只眼的。

  比故事更美的,是吃食。“七月七,冇巧食,越想越哭极(本地音,意为可怜);七月七,冇麦麦,越想越逼迫(本地音,意为愤怒)。”这句儿歌,挂在我们小孩的嘴边,互相恶作剧般打趣,如果对方小孩真的没有,就“哇——”的一声哭了。

  “麦麦”就是蚕豆,本地唤作豌豆的,鲁迅《社戏》里偷的罗汉豆那种,当然要炒熟了,褐色的皮,黄色的肉,咬上去,“咯嘣”响,牙口要特别好,爷爷那个时候已经掉了好几颗牙,他就很羡慕小孙子:“这后生儿牙齿钢一色嘞(意为像钢铁做的一样坚硬)!”这个“麦麦”,主打一个香,越咬越上头,香气扑鼻,如果一群小孩聚在一起吃,那个“咯嘣”声就如大合唱一样,此起彼伏,香味一片,不引人流口水才怪呢!“麦麦”,这个在农村里,只要有种田的,家家都有,每户都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算是不分贫富,最平常的零食。

  但巧食并非家家都有。本地的巧食有两种,有单巧与双巧之分,单巧拇指般宽度,大人的中指般长短;双巧要扁一点,更宽一些。一般用米粉拌上红豆,制作成手指般大小,蒸熟食用,以求“手巧”之意。大抵都是家庭作坊生产,普通人家家里没做,要么是自家买来,要么是外婆或者舅舅送的。当地有娘家人七月七送巧食的习俗,长辈送晚辈的含义,是希望小孩子吃了巧食后聪明又伶俐、心灵又手巧。

  村里有几家小店,规模小,卖的东西也不多,但那摆着的瓶瓶罐罐,却足以吸引小孩的眼球,除了硬糖、“稻杆绳”(就是麻花)、瓜子之外,还有巧食。平时小孩也会用一些积攒起来的一分、两分或者五分硬币去买一些。

  在七夕节的晚上,月光似水,银河如练,躺在竹床上,吃着巧食,寻找着牛郎星与织女星,想象着他们鹊桥相会的场景,似乎能听到久别重逢的悄悄话,在奶奶的蒲叶扇一阵一阵若有若无的凉风中与满园的蛙鸣声里,渐渐坠入了梦乡……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些传统的故事,以及节日的吃食,总如芬芳的书签,夹在童年的小人书里,在不经意间翻起,经久且馥郁,散发着阵阵幽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