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残暑

  □鲍安顺

  处暑,俗称残暑,也称余暑。唐末五代诗人徐铉在《立秋后一日与朱舍人同直》里写道:“林泉无计消残暑,虚向瑶池费稻粱。”那初秋残暑,太热了,就连幽幽山林、清澈泉水也无法消暑,就是置身天上瑶池,花费很多的稻粱,也无济于事,仍然热不可耐、暑不可挡。

  唐代诗人李嶷在《林园秋夜作》里写到了秋夜避暑:“林卧避残暑,白云长在天。赏心既如此,对酒非徒然。”诗人躲避残暑,夜晚躺在林荫下,仰望天空云朵,赏心悦目,对酒当歌,好不惬意。唐末五代花间派词人毛熙震也写残暑:“残暑晚初凉,轻风渡水香。”那残暑时,雨过后,夜里有凉风吹过,荷香阵阵,让诗人情思惆怅。唐代沈佺期也写诗云:“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那小池边的深夜里,残暑退去,在高树下的纳凉人,身心凉爽后,就轻松地回家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多次写到残暑,他在《曲江早秋》里诗云:“早凉晴后至,残暑暝来散。”那是曲江风光,早秋的晨意清凉,写得美,也写得实在,还有朦胧恍惚的感觉。他在《秋凉闲卧》里写道:“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写得诗意轻巧,那残暑酷热,让诗人感觉热昼漫长,那秋凉还刚刚露头,尚不意浓。他还在《残暑招客》一诗里写道:“谁能淘晚热,闲饮两三杯。”那消暑,乐在闲饮,这是诗人的惬意情怀,也是意趣人生。可以想象,诗人约来三五好友,欢饮畅谈,避暑乘凉,实乃美事。此诗情,在他的《宴散》诗里也写出了至境之美:“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那宴饮散席后,凉夜微风吹拂,踏着月色下的小桥上归去,暑气在蝉声中消失,看着大雁南飞,多好的新秋夜色,既迷人,也醉人。

  宋代诗人写残暑也是佳篇迭出。谢逸写道:“柳岸风轻吹残暑。菊开青蕊,叶飞红树。”面对残暑,心境是愉快的、轻松的、放飞的。女词人朱淑真有《早秋有感》:“西风淅淅收残暑,庭竹萧疏报早秋。”那诗意感怀,在西风吹拂里、细雨淋沥中,暑气渐渐消退了,庭院绿竹萧萧,在日暮时分,让人心生几分愁思。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有“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南宋名臣魏了翁有“轻露沦残暑,蟾影插高寒”,宋人李之仪有“深秋庭院,残暑全消退”,宋人吴璋有“微风得隽驱残暑,新月出音生嫩凉”,宋人仇远有“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等等。宋代诗人写残暑时,委婉多情,扑朔迷离。

  我喜欢宋代范成大的诗。他在《西楼秋晚》里写道:“残暑已随梁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那景致轻盈、梁燕远去、海棠花开,实有秋凉之美、秋意之爽。在《晚思》一诗里,范成大还写道:“残暑一窗风不动,秋阳入竹碎青红。”作为南宋著名田园诗人,看着那残暑犹存、万里无风,在秋日余晖里,感怀竹枝斑驳,碎影青红。

  陆游也写残暑,他在《风雨》诗里写道:“残暑时当尽,清风势自回。”他在《残暑得小雨颇凉》里写道:“自欣无一事,岸帻倚胡床。”他还在《新秋以窗里人将老门前树欲秋为韵作小诗》里写道:“残暑无多日,幽居近小江。酒醒中夜起,松月入山窗。”说真心话,我更喜欢苏轼写的残暑诗句,那一句“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写得直率、轻松、简洁,且有意味;那是苏轼送友话别来到江边,听钱塘江潮声,在酒醒梦醒时,自言自语,起兴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