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乞巧多情趣
缪士毅
![]() |
古代七夕节民间有乞巧的习俗,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行拜祭礼仪。 |
□缪士毅
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每逢此时,不禁吟咏起宋代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织女与牛郎每年只有一次在鹊桥相会,从无变更,这份执着,这份深情,深深打动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心,于是,不惜笔墨,吟咏不绝,或赞美牛郎织女忠贞爱情,或咏叹牛郎织女不幸婚姻,或借题倾吐衷肠,或抒情吐露心声。东汉《古诗十九首》其一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人遥眺双星,为牛郎织女爱情受折磨而鸣不平。孟浩然的“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诗人七夕的思乡之情尽在字里行间。唐代徐凝对七夕另有一番感受,在《七夕》诗中倾诉道:“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宋代范成大的“织女无言千古恨,素娥有意十分春”描述了织女隔着银河思念的愁苦之情。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中的宫女望着一年一度相会的牛郎织女,自然不无同情之心,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而予愿乞天孙巧,五色纫针补衮衣。”(唐彦谦《七夕》)七夕节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此时,年轻的姑娘和少妇都要行拜祭礼仪,并向织女乞巧,祈求自己能像织女一样有双灵巧的手。早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的记载。这在古诗中也屡屡提及,如五代杨璞在诗中就写道:“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代和凝的“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就反映了当时妇女忙于乞巧的场面。唐代权德舆的“今日云輧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宛若一幅一边观看鹊桥一边穿针乞巧的风俗画,清新又迷人。清末潘名江作的《珠村七夕吟》:“珠村大祠堂,要摆七大娘。小女勤乞巧,男儿换靓装。”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乞巧节的盛况。清代诗人汪仓的《羊城七夕竹枝词》:“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向人们展示了羊城七夕乞巧的场景,勾起了人们对七夕乞巧的情思。
古时,有一个有趣的乞巧做法,即少女们在七月初七晚上把一盘瓜果放在庭院中,第二天早上看瓜果上有没有蜘蛛网,有了蜘蛛网,就乞得了巧。杜甫《牵牛织女》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梅尧臣的《七夕》诗:“五色金盘果,蜘蛛浪作窠。”说的都是这种乞巧方法。
七夕节也是合家欢聚的节日,唐代罗隐的《七夕》诗:“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就展示了唐时人们合家过七夕的场景:全家聚宴,女子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然后排成行,一位位向织女乞巧,热闹了整整一个夜晚。有的却独辟蹊径,到郊外潇洒自在地过七夕节,唐代卢照邻就在《七夕泛舟》诗中写道:“水疑通织室,舟似泛仙潢。”清代姚燮也是在舟中度七夕,诗云:“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诗人在如此美妙的意境中过七夕,自然多了几分情趣、几分飘逸。然而,清代女诗人徐冰若对七夕乞巧看得却很平淡,正如她在《七夕》中写道:“银汉横斜玉漏催,穿针瓜果钉妆台。一宵要话经年别,那有工夫送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