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来对镜懒梳头
陈大新
□陈大新
唐代女诗人李季兰在苏州送别心上人阎伯均,是在一个春天,直到晚秋方收到他的书信,手捧久盼的音书,一时泪流满面,感而吟诗云:“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这首《得阎伯均书》真情流露,却又婉转出之,有论者称:全诗无“相思”二字,相思之情却溢于言表。
诗人坐对秋天暮雨萧萧中的庭树,忽有情思涌上心头,一种孤独的煎熬让她无意对镜梳妆。情郎远行后,这样的朝朝暮暮不知有过多少,如今忽得情郎消息,怎能不感极而泪流纵横。玉箸:指女子的眼泪。银钩:指书信,《书苑》:“晋索靖草书绝代,名银钩虿尾。”后因以喻书信。当初,李季兰送别阎伯均时写过一首《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云:“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盼郎早归,提醒阎伯均“莫学阮郎迷”。
阎伯均,排行二十六,刑部侍郎阎伯屿堂弟,风流倜傥,与季兰同为兰陵萧颖士弟子。萧颖士,开元、天宝年间以文学著名于世,年十九举进士,与颜真卿、李华等为友,乐于推奖后进,一时名士如李阳、皇甫冉、陆渭等都得到过他的奖掖。
阎伯均与李季兰相好,有同时诗人包何《同阎伯均宿道士观有述》透露了消息,其诗云:“南国佳人去不回,洛阳才子更须媒。绮琴白雪无心弄,罗幌清风到晓开。冉冉修篁依户牖,迢迢列宿映楼台。纵令奔月成仙去,且作行云入梦来。”摹写了阎伯均与女道士别后的相思之状。
李季兰,名冶,季兰是她的字,唐代著名女诗人、女道士,生年不详,《唐才子传》称她为峡中人,《全唐诗》小传则说她是“吴兴人”,今难定论。总之,她早年居峡中,有她的《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为证:“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玉琴弹出转寥敻,直是当时梦里听。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后又曾居浙江吴兴,亦有她的《寄校书七兄》一诗为证:“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寂寞竟何如。”乌程即今吴兴。而写《得阎伯均书》时,诗人居于苏州。据《唐才子传》上说她“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从这一描述看,季兰貌美端庄,兰心蕙质,很有才情。她在江南,与才子们相往还,颇多佳话。《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说她:“以女子有才名,初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作诗咏蔷薇,其末句云:‘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恚曰:‘此女子将来富有文章,然必为失行妇人矣。’”季兰诗才不输须眉,她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都有较密切的交往,且相互之间不拘俗礼。据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载:李季兰“尝与诸贤集乌程县开元寺,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乃诮之曰:‘山气日夕佳。’长卿对曰:‘众鸟欣有托。’举座大笑,论者两美之。”所谓“阴重之疾”即“疝气”,诗人雅谑如此。刘长卿对李季兰极为欣赏,《唐诗纪事》云:“刘长卿谓季兰为女中诗豪。”
李季兰曾奉诏入宫,《唐才子传》称为玄宗天宝年间,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则以为在大历中,时年已五六十岁。李季兰《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云:“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季兰于玄宗时年尚轻,不当用“龙钟”“衰容”等语,余嘉锡之说近之。
高仲武曾评季兰诗云:“上比班姬则不足,下比韩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班婕妤,才女、诗人,汉成帝时被选入宫;韩英是南朝时女诗人,宋孝武世献赋,被赏入宫。后世有将季兰与薛涛诗合刻为二卷的本子流行,评者以为季兰诗置之大历十才子中,不复可辨。
德宗兴元元年(784)朱泚称帝逼季兰献诗,德宗平乱后不谅其情,令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