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其实是一种轮回

——读《追风筝的人》

  徐红雨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读完让人唏嘘不已。诚如文中阿弥尔父亲对他说的话:“这也许不公平,但几天内发生的事情,有时甚至是一天内发生的事情,也足以改变一生。”是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轮回。

  与家人和解。 在小说的开头,阿弥尔父亲和他的朋友拉辛汗说这个孩子身上缺了某些东西,要不是他亲眼看着大夫把阿弥尔从他老婆肚子里拉出来,他肯定不相信阿弥尔是他的儿子。阿弥尔从小胆小怯懦,遇事不敢站出来,而阿弥尔的父亲是一个敢作敢当,并且为了维护正义保护他人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和儿子鹏鹏,自己是一个能吃苦、有时间观念的人,学习和工作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但鹏鹏身上恰恰相反,没有时间观念、不能吃苦、学习落后、不努力,有时还爱撒谎,身上一点我的影子也没有。有时候当鹏鹏的行为离自己心中预期甚远的时候,我还达到了歇斯底里的状态,对着鹏鹏说出很多让人无比心碎的难听话来,直到今天想起来都为自己汗颜。所以当在文中看到这个父亲对阿弥尔有些失望的言语时,挺触动我的内心,曾经的我也有过这样的心理。或许这就是天性,父母与孩子之间永远是无解的,但是外人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人和这事,比如拉辛汗总是开导并宽慰阿弥尔父亲,认为阿弥尔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小孩,并且时常私下鼓励阿弥尔,让他跟随自己的内心。他当时送给阿弥尔的那个笔记本,就被阿弥尔珍藏了好多年。

  当父亲带着阿弥尔逃离阿富汗的途中,阿弥尔开始慢慢对父亲有了更多的理解。从小他就希望父亲能从心里真正爱自己,能为自己竖起大拇指,但是这样的时刻并没有到来。直到他们到了美国后,他考了一所大专学校之后, 父亲亲吻了他的额头,说:“我很骄傲,阿弥尔。”从一开始阿弥尔和父亲的紧张关系,到最后双方的相互理解,这或许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

  原来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这种认可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所幸我在鹏鹏上初中的时候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开始改变自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做一个温柔敦厚的母亲,现在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

  与他人和解。哈桑是阿弥尔家的佣人,一直陪伴着阿弥尔生活,他们俩人的感情一直很好,每次阿弥尔受到欺负的时候,总是哈桑站出来帮助解围。直到后来哈桑被阿赛夫欺凌的一幕被阿弥尔亲眼撞见,但他没有勇气上前阻止,从此在内心深处留下了阴影。这之后,他故意把钱藏在哈桑的床上,然后嫁祸给哈桑,让爸爸把他们赶出了家门。我是在这个环节深深喜欢上哈桑这个角色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如此维护自己的主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令人敬佩的。

  所以当他决定回去时,回到那个还在战乱中有危险的地方去时,其实是选择了和哈桑的和解。对他人敞开心扉,其实也就是对自己敞开心扉。当我们对关系敞开时,会感受到关系对我们的滋养。 是的,当我们对他人持有成见,或者因为误会而不来往,往往对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包袱。

  与自己和解。阿弥尔回到阿富汗之后,当得知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且知道哈桑还有个儿子被阿赛夫带走之后,他人性中最顽强的一面呈现出来了。这或许是他想为自己曾经的行为赎罪,或许是他不想让自己被心中那块沉重的石头压垮。他在拯救哈桑儿子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无畏的一面,是他父亲生前最想看到儿子拥有的一面,只可惜父亲在世的时候没有看到。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

  塔赫里将军对阿弥尔说:“我们阿富汗人总是喜欢夸大其词,孩子,我听过无数人愚蠢地使用了不起这个词。但是你爸爸属于少数几个配得上这个形容词的人。”同样,这句话适用于回到阿富汗的阿弥尔身上。

  文章的最后,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看见空中的风筝时,一年无表情的他突然露出了微笑。阿弥尔问:“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索拉博点点头。

  为你,千千万万遍。阿弥尔听见自己说。

  是的,阿弥尔最终和自己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