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秦桧“搭凉棚”
汪金友
□汪金友
南宋文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了一则秦桧回乡祭祖的故事。宋钦宗靖康年间,秦桧为殿中侍御史,官还不大。
这年夏天,秦桧决定回乡祭祖。到了家乡上元县后,他也没有惊动当地官员,自己在县城租了一所房子临时居住。当时的上元县令叫张师言,得知秦桧回乡后,专门来拜访。
张师言问秦桧在这里住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事需要帮忙。秦桧对他说:“这个房子还不错,只是西边的太阳,下午照进来,感觉有点热。不过问题不大,我住几天就走了。”原来,当时正值酷暑,而秦桧住的房子是西向的,每天下午,日光从西窗射进来,炎热无比。
第二天天还没亮,秦桧就听到窗外有斧锯之声。起来一看,窗户的外边已经搭起了一座凉棚。询之,匠者云:“县宇中方创一棚,昨日闻侍卿之言,即辍以成此。”
天还没亮,凉棚就已搭起来了,是谁办事这么雷厉风行?原来是县衙里刚建好一座凉棚,听说御史这里受热,张师言便立即行动,命令下人连夜把凉棚拆移到秦桧的窗前。
这件事令秦桧非常感动,一直记在心里。数年之后,秦桧官拜宰相。刚刚上任,他就想提拔张师言,以报答当日的“凉棚之恩”。
但一查档案,发现张师言已经70岁了。按照当时的规定,不仅不能再提拔,而且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秦桧不管这些,他把管档案的官员找来,让其把张师言的年龄减去10岁,然后再将其提拔为楚州太守。
就这样,张师言不仅被提拔,而且又延长了10年工龄,继续享受荣华富贵,到80岁才退休。
秦桧为什么非要提拔张师言?就因为张师言给秦桧搭凉棚“有功”。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秦桧的用人标准,不管你工作如何、能力如何、政绩如何、威信如何、年龄如何,只要你佩服我、尊重我、孝敬我、跟随我、感谢我、体贴我,我就提拔你、重用你。不是以国家为中心,也不是以事业为中心,更不是以百姓为中心,而是一切都以我为中心。听我话就是好官,说我好就是好官,给我搭凉棚就是好官,围着我的屁股转就是好官。眼里没有我,才华再高,能力再强,功劳再大,也不在提拔重用之列。
于是,在秦桧的周围,就成长起一大批善于“搭凉棚”的人。他们总结出一套经验,干一个月的工作,不如请领导吃一顿饭;干一年的工作,不如给领导办一件事。谁能够想领导所想,急领导所急,解领导所难,心与领导靠拢,情与领导交融,谁就能进步更快。
而对于政见不一的人,秦桧就不是这个态度了。绍兴十二年九月,秦桧当上太师之后,马上就把以前反对自己的曾开、李弥逊、张俊等人罢官,永不录用。绍兴十四年,秦桧又大兴文字狱,把赵鼎、李光等,流放到海岛。绍兴二十二年,为毁灭对自己不利的证据,秦桧又将指责自己的进士黄友龙处以黥刑,发配岭南。
秦桧这个人,的确很高明。他不仅把手中的权力玩得团团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且还深得上级领导的信任和肯定。只可惜,他冤杀了民族英雄岳飞,留下千古骂名。但他的用人“秘诀”,在一些地方,似乎仍然有人在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