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境界

  □彭友茂

  境界一词,有两个义项:一是指疆界、边界;二是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如思想境界,他的演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本文所谈的是思想境界。

  而只要一谈思想境界,我马上就会想起郝文山这个名字。迄今为止,郝文山获得的荣誉称号多达20个。其中,1991年7月1日,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党员领导干部”;2010年6月,被忻州市委、市政府表彰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当年,担任山西省忻州地区土管局局长的郝文山,在回答记者何以能做到清正廉洁时,他说:“送钱送物给我们的,大多是连我们都不如的小干部和老百姓。他们送的可能是儿子上学的伙食费或赡养老人的冬衣钱,我怎么忍心要他们的东西呢?”这话,说得何等实在、地道,何等温馨、感人?不是对民瘼有如此透彻的了解,不是对老百姓的日子有着情同手足的感受,是不会说出这种极富思想境界,淳朴而深刻的掏心掏肺的话的。

  一个人思想境界高还是低,善良还是卑污,并不决定于其官职大小、地位高低,学问多寡、富裕与否。普通民众,引车卖浆者,不见得就品行低下;高官巨贾,身份不俗者,品行未必不龌龊。前天,闲来无事偶翻旧剪报本,再次看到了若干年前的一则新闻报道:A地一富人,开着轿车到郊区偷农户散养的土鸡吃。结果,鸡还没偷到手,被养鸡户逮个正着,丢人现眼。或远或近的农贸市场上、超市里,活的、死的(白条),什么鸡买不到?一个人能开着轿车外出,缺那点买鸡的钱吗?能买到、不差钱,可他偏偏干起偷鸡摸狗的勾当,只能说这主儿素质忒低了,做人,境界全无。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一生心怀家国天下,落笔皆超逸绝尘。但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圣人的文学巨匠与政治风云人物,有时也会放纵心性,“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苏轼常常与他的好朋友佛印禅师一起参禅、悟道。有一次,他们约定盘踞静坐,互相看一下对方是什么样子。没过多久,苏轼先开口说道:“大师呀,我看你像一坨屎。”此时,佛印缓缓开口说:“苏学士,我看您俨然是一尊佛。”听完此话,苏东坡甚是得意。

  等他回到家中,和苏小妹说起此事时,不料苏小妹摇头叹息:“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就是一坨屎。”

  这说明,一个人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抑或一次恶作剧,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修养和思想境界。

  人生在世,更忌讳利用自己手中或所在群体的权力、地位,一事当前,做出不智的选择。也恰恰在这方面,能看出一个人思想境界的高低。清朝文华殿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中来信后,便提笔在家书上以诗作复:“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书信,见诗明理,立即把院墙拆让三尺。此举吴家深受感动,也主动将院墙退后三尺,形成了千古美谈“六尺巷”。这既彰显了张英思想境界高,也映射出一个高尚的灵魂,一种静美的思想境界,是一种浓缩的“巨能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能在周围形成良好的传递正能量的“涟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