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才落户农村”让乡村更有希望
杨朝清
□杨朝清
微观点:城乡融合发展既需要“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制度创新,也需要加强全过程监管,全方位保障村民权益。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凝聚最大合力,让乡村更有未来。
“终于落户了,成了名正言顺的村里人,太好了!”前不久,原籍浙江宁波市宁海县的周林笋,正式落户重庆市巴南区二圣镇集体村,成为巴南区“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第一人。“现在我们生活越过越好,真得感谢周林笋。我们早把他当集体村的人了。”村民们说。
伴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一个地方的城里人到另一个地方的乡村生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在经济、文化和生活上的融入,也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打破城乡壁垒。巴南区作为重庆主城唯一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敢于“吃螃蟹”,努力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周林笋正是“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受益者。
从和村里人有业务往来、受邀到村里游玩,到和村里人一起投资发展苗木产业、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到带动附近农民就业增收,再到嵌入当地村民的人情往来网络,周林笋和村子的联结日益紧密。然而,“从城里人变成村里人”不仅需要制度创新,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条件审核并通过相应的程序,包括村民大会的集体审议等。通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之后,“城市人才落户农村”最终梦想照进现实。
乡村作为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随着社会变迁,“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意愿不断增强,严格准入条件和审慎操作,说到底就是为了避免有人“钻空子”。“城市人才落户农村”有助于促进人才流动、要素流动,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人才。在过去,囿于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制度壁垒,一些城市人才即使对农村和土地充满情感和认同,也难以在农村扎根。“城市人才落户农村”不仅让城市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有助于乡村集聚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从而让乡村振兴更有底气、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让更多城市人才助力乡村振兴,除了“城市人才落户农村”,还需要探索赋予落户人才根据合同享有土地承包经营资格权、集体资产股份(份额)有关权益和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让城市人才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激励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赢得尊重。
城乡融合发展既需要“城市人才落户农村”的制度创新,也需要加强全过程监管,全方位保障村民权益。只有双管齐下,才能凝聚最大合力,让乡村更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