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游不妨多些弹性
周慧虹
□周慧虹
微观点:各地博物馆有必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机制,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切忌“一刀切”。
近年来,随着各地博物馆建设的日臻完善,随着人们旅游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博物馆游,已成为许多人文化旅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逐渐爱上了博物馆,热衷于走进博物馆,开启一场场与历史、艺术的美丽邂逅。
博物馆游趋热固然令人欣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一些博物馆往往“一票难求”。尤其近段时期,不少家长带着暑期放假的孩子兴冲冲奔着心仪的博物馆而来,没承想,遭遇的却是难以预约到门票的尴尬境遇。
博物馆“一票难求”,真的是游客太多供不应求吗?据记者近期深入调查了解,游客预约不到的门票,“黄牛”手中倒有不少,一些运气好的游客好不容易抢到了票,走进博物馆却发现,馆内游客并不算多。
可见,博物馆“一票难求”并非完全由于接待不过来,诸如“黄牛”倒票、第三方平台代抢代约服务加价等情形,对正常的游览秩序造成了不良冲击。这不仅影响到游客的现实体验,侵害了其合法权益,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及相关博物馆的文旅形象,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
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一票难求”问题已引起管理部门重视。国家文物局日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一票难求”的热门场馆应结合自身承载能力,适当增加门票投放量或预约名额,通过分时段预约、退票动态回池、弹性调整预约名额等,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针对很多博物馆全面实行预约制现状,有专家分析指出,这更多的是形成了路径依赖,沿用此前疫情时的惯性办法。特别是,博物馆游采取预约制,对那些网络操作不太熟练的中老年群体并不友好,也会让未预约的游客空跑一趟。有鉴于此,博物馆在经营管理方式上需要结合当前形势动态改进。
的确,为了能使更多游客“游得其所”,各地博物馆有必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合理实施预约、限流、错峰等机制,优化调整门票预约制度,切忌“一刀切”。
面对“一票难求”,已有一些管理部门、博物馆及时采取应对之策。比如,北京市文物局近日发布通知,要求一些热门景点适时延长开放时间、开展夜场文化活动,通过增加供给,为游客提供更多游览机会;在杭州,德寿宫则根据当前群众游览需求大增的状况,适当增加了预约名额;上海博物馆日前发布通知称,除参观高峰期仍采取预约机制外,工作日实行免预约参观。凡此弹性举措,顺应现实之需,做到了实事求是,可堪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