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寂寞首阳山

  □陈大新

  唐人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云:“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

  首阳山一称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济县南,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诗人登首阳山谒夷齐庙,一时感慨良多,发为诗吟。“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古人”是指古之贤人,伯夷、叔齐。首阳山上森森乔木,在古之贤人之后,又见谁来过呢?举目而望,却是“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开头四句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同样的情怀。登临胜迹,发古之幽思。“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地骨”指地下贤人的忠骨。司马迁《史记》称: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之子,因逊让王位出逃。纣无道,周武王载文王木主往伐,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左右欲兵之,太公以为义人,扶而去之。武王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叔齐独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将要饿死时,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伯夷、叔齐向往神农时政权的和平交接,对以暴易暴持否定的态度。鲁迅先生曾以伯夷、叔齐的事略写过历史小说《采薇》。“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无怨色”: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中记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古之贤人也,求仁而得仁,又何怨?”此处用孔子的说法。“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点出谒夷齐庙的时节,炎夏已过,时渐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屈原《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论语·公冶长》:“君子哉若人。”“若人”即此人。“山鬼”即山之女神。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于此句后有注云:“二语中精灵如在。”“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诗人谒夷齐庙出来,望见石门壮观,一鸟飞绝,暮色苍茫,黄河东去。“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驰离首阳山,诗人心中生出莫名的惆怅。司马迁将《伯夷列传》置于列传的开头,他指出,有人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真的如此吗?从伯夷、叔齐的事情上看,怕是并非如此的,司马迁对此是感到困惑的。诗人也怀有同样的困惑才会怅然而归的吧。

  李颀《登首阳山谒夷齐庙》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佳作,全诗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言词古朴,韵味十足。谒夷齐庙未下一句评语,而“皓首采薇歌”“回风吹女萝”,夷齐身影如在。清人沈德潜评曰:“谒夷齐庙何容复下赞语耶?淡淡著笔,风骨最高。”

  李颀,生卒未详,据闻一多《唐诗大系》说约为690~751年间,颍阳(今河南许昌)人。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曾任新乡尉。傅璇琮有《李颀考》,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殷璠《河岳英灵集》有“惜其伟才,只到黄绶”的评语,“黄绶”指县尉之职,可见李颀官场很不得意。王维《赠李颀》诗有“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不知从今去,几时生羽翼”之句,似曾有一段时间学道。开元、天宝年间主要活动于洛阳与长安,和王昌龄、高适、王维、綦毋潜、皇甫曾等皆有交往。李颀的边塞诗、描写音乐的诗与寄赠友人之作都十分出色。《河岳英灵集》论其诗云:“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洪迈《容斋随笔》有“李颀诗”一条,洪迈甚赏其四句诗:“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清光绪年间衡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选李颀诗六首,其名篇如《送陈章甫》《古从军行》等,皆为大众耳熟能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