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晒书节
陆茂清
□陆茂清
清代顾禄《清嘉录》曰:“六日故事,人家曝书籍图画于庭,云蠹虫不生。”又上海《崇明县志·风俗卷》:“六月六日……曝书籍、衣服。”
江南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出梅后,天气由阴雨转晴朗,开始了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的炎炎夏日。六月初六大多在刚出梅后,太阳暴烈,空气干燥。因此这一天或前后,假使风和日丽太阳晴的话,不论平民百姓还是富贵之家,纷纷翻箱倒柜晒霉。
古来六月六,妇女晒衣,读书男儿晒书,书生因称“晒书节”,它源于“坦腹晒书”的典故。
据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年轻时即已读书破万卷。一年夏日,邻居富户曝晒绫罗绸缎炫耀,此君不屑一顾,嗤之以鼻,露出肚子仰卧在太阳下,有人不解其意,询问原因,他傲然答道:“饱读之书不尽财富也,皆在此处,今晒我腹中之书也!”
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不胫而走,广大读书人引以为豪,于是把六月六称作了“晒书节”。是日,文人墨客士大夫,纷纷将所藏书籍、字画取出,铺于阳光下或通风干燥处,去霉灭毒驱虫。
万乘之主的皇帝也过晒书节,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说:“六月六日,内府皇史宬曝列圣实御制文集大函,为每岁故事。”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有类似记载:“六月六日,内府皇史宬等处,晒晾历朝御制诗文书集经史。”是说紫禁城里的皇家档案馆图书馆,每年于六月初六那天,将所藏记载各个皇帝事迹的实录、御制的文集、朱批的奏章,以及经史子集,摆放在庭院中通风晾晒。
媒体报道,杭州的韵和书院,早在十多年前的六月六日举办晒书节,复原风雅传统。淮南师范学院读者协会,通过晒书节公告社会:以古代六月六日的晒书节为榜样,晒书籍,领略书籍魅力;晒思想,迸发智慧火花;晒好友,以书会友、以书结缘。
盘点传统节日的物与事,多有驱恶辟邪纳吉求祥的,如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重阳登高为避凶魅保平安。六月六晒书,除了去除潮湿、霉斑、蛀书虫的实用意义外,另有寄托。
霉又有晦气倒霉、不吉利的意思,而晒霉又有驱晦气迎吉祥的寓意。所以世代相沿,成了六月六的传统习俗。
鄙人喜欢奉行传统、体验民俗,在六月六晒书,以特殊的方式与书为伴,平日里“深藏”的书变得陌生了,难得见面,便格外亲切,眼光在书丛中巡视,时而停留在某一本封面上,或拿起一本翻阅,回忆它的由来——买的?朋友送的?旧书摊上淘来的?废品收购处起死回生的?呼吸着空气里的书香味,享受晒书节的古韵、风雅,陶醉其中,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