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民间》杂志
陈荣力
□陈荣力
最近案头搁着的一本《民间》(第三集)的小册子,常常让我忍不住翻动。这本32开、仅110页的小册子,有三个特别:一是木印直排,出版年代为民国二十年八月(1931年8月);二是内容丰富,有故事、画谜、对联、歌谣、笑话、谜语等六辑;三是编辑者为民间人士陶茂康,发行者为绍兴汤浦吉昌茶栈。
我不知道我手头这本《民间》(第三集)是否为孤本,也无从查考《民间》其他几集是否还有遗存(据史料记载《民间》共出过23集)。但从上述三个特点考量,这本小册子为近代最早的民间文学杂志之一,或更确切地说为近代民间编印最早的民间文学杂志之一当不为过。民间编印,民间发行,内容又是民间文学,如此“三民”叠加,加上距今又逾整整九十多年了,《民间》(第三集)无疑便具多重价值指向了。
先说说编辑者陶茂康。
陶茂康(1901~1970),绍兴汤浦(今绍兴市上虞区汤浦镇)人。1917年就读于上海澄衷中学,1920年毕业后遵照父意回乡经商,担任其父所开吉昌茶栈的负责人。并先后创办三余俱乐部,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筹办舜阳中学,为汤浦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我们不知道当初陶茂康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特别是编印《民间》的动因是什么?但有两点必不可少,地域条件和经济支撑。要编印这样的杂志,少了这两点很难想象。这就不能不说说汤浦这个地方和吉昌茶栈了。
地处会稽山东麓的汤浦,为绍兴、上虞、嵊州三县交界,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也是浙东平水珠茶的产区。民国期间汤浦一地常年的茶栈有十七八家,最多时达23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民间文学的元素和资源自然也活跃丰富;加上汤浦作为一个茶叶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茶客,也带来了本地以外的民间文学素材;而更重要的是交通、邮递的便捷,为一本民间杂志的组稿、编印和发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剩下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资金保障了。
开设于汤浦上街的吉昌茶栈,由陶茂康之父陶子章创办,1920年陶茂康从上海读书返乡后,即接手吉昌茶栈的经营。当时平水珠茶市场旺盛,陶茂康趁势而为,对提高珠茶质量、拓展外销渠道等作了多方努力,吉昌茶栈一时成为汤浦茶栈的领头羊。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且又生意兴隆的茶栈作支撑,《民间》编印的资金,想来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民间》(第三集)最重要的价值主旨,是其刊载的内容了。
《民间》(第三集)序文上,作者这样写道:
“序文,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序文,大都千篇一律的不是说吾国底古学如何深邃,即是说民间文学底兴趣入人脑际如何渊澈,及开掘民间底宝藏为近世必修的现象……等等,我觉得今天我不什么需要再写这种闲话。
我,小的时候,酣睡在母亲底怀抱里,听母亲讲个故事,歌只民谣,猜则谜语,总觉得酽醇有味似的。现在,是离开母亲底怀抱了!当然,也听不见母亲底故事,民谣,谜语,于是,我开始烦愁了。
……无意中,读到了陶君编辑的民间,我觉得我又酣睡在母亲底怀抱里了。想吧!它里面有母亲讲的一样底故事,歌谣,谜语;尤其是充满着故乡风味的故事,为最引动我底恬静的心波……”
这篇序文的作者为曾创办《萧山县商报》的章达庵,其亲切、朴实、真挚的文字,既可视作对《民间》的读后感,也一定程度体现了陶茂康和作者对民间文学、对办《民间》的主张和追求。给人以美的憧憬、爱的温暖,以童真的趣味、天真和欢喜,这恰恰就是民间文学的一大本真。
综观《民间》的文本,下面几个特点尤为鲜明:
一是内容特别丰富。《民间》(第三集)共110页,约4万字左右。分故事、画谜、对联、歌谣、笑话、谜语等六辑。其中故事中又分徐文长的故事、王羲之的故事、巧女的故事、呆女婿的故事等。故事辑中都是绍兴民间故事中熟稔的人物,所以基本上体现了绍兴民间故事的主要题材和欣赏诉求。
歌谣以接地气、题材广、形式活泼、短小通俗而深受百姓喜爱,《民间》(第三集)中所收歌谣,原汁原味地体现了上述特征。如《小大姑娘》:小大姑娘小打扮,花布包里青凉伞;朝奉先生留我吃早饭,啥下饭?湖羊尾巴酱油蘸,韭菜花儿炒鸭蛋,金华火腿薄薄摊,乌背鲫鱼肉圆嵌,青壳螺蛳笃屁眼,紫菜放汤长下饭。
二是涉及地域广泛。绍兴古为“上八府”之一,旧辖山阴、会稽、上虞、诸暨、嵊县、新昌、余姚、萧山八县。虽然嗣后行政管辖有所调整,但在人文地缘和风土习俗上,这八县的大绍兴概念,始终是一种隐性的存在,于文化的交往同样如此。这一点在《民间》(第三集)中也明显体现出来。《民间》(第三集)的作者(搜集者)以绍兴、上虞、嵊县、诸暨、萧山、余姚等地为主。也有海宁、江山、东阳、永康及杭州、上海等地的作者(搜集者)。
在《民间》(第三集)的“尾声”中,陶茂康这样记了一笔:(在第二集出版后)承蒙绍兴何植三先生惠赠《农家的紫草》诗集一册,杭州娄子匡先生惠赠《民俗周刊》七期,汕头林培庐先生惠赠《民俗》一份,广州朱景桐先生惠赠《广州市政刊》一份,吉林花沛三先生惠赠《吉长中学附小校刊》一份,特此志谢!
书刊的交往,严格来说算不上发行,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想来远及汕头、广州和吉林的这些先生,也应该是收到过《民间》的。
三是趣味多彩多姿。大凡民间文学,在反映风情风俗、表达爱憎情感、诉说企盼愿景的同时,一个关键的核心词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趣味。这也是民间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一个最大特征。
这样的趣味,在《民间》(第三集)中,首先体现在题材的多种多样上。如故事中除上述提到的徐文长、王羲之、巧女、呆女婿等题材外,还有樟树通灵、葫芦人、医驼背、读白字、猫鼠投肖、捕鱼得妻等题材的故事。
农谣和谜语是民间文学知识性的典型体现,窃以为也是民间文学趣味的鲜明表征。知识性的渗入、互动和消化,无疑是趣味得以持续、长久以至常读常新的重要支撑,或者说知识性是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趣味。在《民间》(第三集)中,除农谣、农歌外,谜语为数量最多的一类,达189则。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综观《民间》(第三集)的所有作品,绝无低劣、恶俗以及“带色”的作品(民间文字中的“荤故事”“荤笑话”也并非个例)。启蒙和教化无疑是隐于民间文学传播与推广背后的两大圭臬,从中我们也可窥探陶茂康作为一个乡村进步知识分子的操守和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