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儿童诗趣

  □胡胜盼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中国古代虽没有儿童节,但古人却留下了许多描写儿童生活的诗作,很值得一读。

  唐代白居易《池上》诗云:“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诗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细腻生动,极富情趣。与这首诗形成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其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此诗天然去雕饰,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儿在水边学垂钓的情景写来形神兼备、意趣盎然。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牧童题材的诗词佳作。“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唐代吕岩《牧童》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该诗的作者吕岩是后来被誉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唐代杜牧在一年的清明节中因问路,写下了千古传颂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北宋黄庭坚《牧童诗》云:“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作者通过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情怀,表达了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的价值观。南宋雷震也有《村晚》云:“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诗作清新和谐,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尽在笔端。清代袁枚是一位大学者,他的一首《所见》可谓家喻户晓:“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言有尽而意无穷,牧童的纯真烂漫,跃然纸上。

  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一)》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丢下一颗种子,种下了一个希望。爱玩也是儿童的天性,可以说,只有懂得会玩,才会茁壮成长。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云:“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叶绍翁则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你追黄蝶,我挑促织,遥相呼应,好不热闹。

  荡秋千,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由于秋千在游戏时不需要很大的力量和复杂的动作,同时还略带几分惊险,要通过自身的力量把身体荡在空中,所以深受妇女儿童的喜爱。唐代王建《秋千词》:“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少年儿女重秋千,盘巾结带分两边。”诗人刻画了古代儿童结队荡秋千的情景,朝气蓬勃,盎然成趣。再一看,那边的孩子们正在放纸鸢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春光明媚、柳絮纷飞的时节,活泼的儿童舒臂牵线、喜放风筝的场景,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又唤醒了多少人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