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六悔”与曾国藩的“六戒”
齐世明
![]() |
北宋名相寇准画像 |
□齐世明
公元1023年10月23日,62岁的北宋名相寇准在贬谪地雷州司户参军任上溘然长逝,谥号“忠愍”。“忠愍”(国之危难时挺身而出扶持国运之臣)却屡遭贬谪,可知这位“澶渊之盟”的功臣撒手之际,心里该有多憋屈!于是,寇准慨然留下的《六悔铭》就格外引人注目,也令人产生了思索的兴趣。《六悔铭》仅6句话,却堪称千古奇文:“官行私曲,失时悔。富不俭用,贫时悔。艺不少学,过时悔。见事不学,用时悔。醉发狂言,醒时悔。安不将息,病时悔。”“铛—铛—”,一声一声,如警世之钟,字字如刀,似醒心之药。确实,这正是世人难求的六服“后悔药”,其载于明人宋熏的《古今药石》中,以“药石”推之,教人要及早觉悟悔改。《六悔铭》仅42字,却一览人间冷暖,官至失时、富至贫时、艺至需时、事至失时、酒醉醒时、身衰病时,各种窘迫态、颓废态、困顿状都有,通过人生六大后悔事,道自己为人处世一生中的宝贵教训。
一代名相,功名赫赫,尚有沉重六悔,芸芸众生一辈子大多那么长,谁的心里没有几件后悔事?后悔是最无用的一种情绪,但知悔也是一个人好的品格。《六悔铭》作为罕见之“后悔药”,其药用价值,在于启发人觉醒与悔改,对人生种种“六悔”当深思之、重视之、对应之。悔之于后,莫若戒之于先。寇准提出“六悔”,我们读过思过之后,应有“六戒”。此戒,即可有针对性地提防、警惕、警醒,不可为之意。人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旦有了权就任性而为,甚至为所欲为、胡作非为,则害人害己,直至贻害子孙。
是故,作为个体,应该给自己、给子女,作为领导,也应该给行业、单位乃至下属们定上几“戒”,划清底线,规定哪些事情不可为、哪些“红线”不能碰,要谨慎行事,这种及时提醒,确有必要。
其实在古代,官场有戒,佛家有戒,江湖亦有戒。有人把“酒色财气”定为四戒。佛教有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又暗合仁义礼智信这“五常之道”:仁者不杀生,义者不偷盗,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饮酒。
先贤们各有所倡。纵览清人曾国藩一生,从30岁之前“一身毛病”,到30岁之后成就斐然,其成功之道或许就藏在他恪守的“六戒”之中。他的“六戒”与寇准“六悔”似成对应,对于我们是极其宝贵的人生经验,或曰“行为指南”,值得记取。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能一直获利的事不要做,人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做人做事应留有余地。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不要因为别人小的缺点就忽视他的优点,不要因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别人的大恩。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我们不能只凭一时短见否定别人的一切。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经常谈论别人的缺点,掩饰自己的缺点;经常夸耀自己的长处,顾忌别人的长处。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利益是要共享的而不能独占,面对利益时,一定要权衡取舍之道。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对于一般人来说,没有什么才气,只有通过勤奋工作才能成就事业,所以最忌讳一个“懒”字;而那些有才的人虽然可凭才气走捷径,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别人学习,这也容易失败。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只要是办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阅历和见识,以才能作为辅助;只要是成就大事的,一半在于人的谋划,另一半就要看天意、看时机,尽人事、听天命。
先贤堪为今人表率。今朝,大千世界诱惑万千,即便你只想“平平淡淡才是真”,做个平凡人,也需要戒除各种有碍自身的欲望。那么,企业事业应不应有戒,政府机关应不应有戒?凡有人群处,自应有戒律;这其实也是规矩,人无规矩,岂能成方圆?
若想人生无悔,须慎之于先,戒之于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