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里的沉思

  ■吕云祥

  前不久,去河南开封市考察。古时,开封府号称“天下第一府”,因为许多朝代都建都于此, 故此开封也称京都。但现在的“开封府”,只不过是开封市里象征古代清官“执法如山”的一个名胜古迹罢了。

  国人对开封府最熟悉不过了——

  历史学家说,开封,历史悠久。这座隔着省城郑州、与牡丹之城洛阳遥相呼应的城市,在古代称谓很多,大梁、汴梁、东京、汴京等等曾经都是其名其号,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及金等七个王朝曾先后在开封建都,故称“七朝古都”。

  经济社会学家说,开封,自古繁华。诗曰:“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他们就是这样盛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物华天宝之地的。我们翻阅宋朝历史,也会感受到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心的开封,其“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的盛况,是那样的繁花似锦。

  当然,文人墨客们更会说,开封,文化灿烂。别的不说,光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国宝级文物《清明上河图》,就足见开封中原文化的至高地位了。这幅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就是这座古城在北宋时期作为国都的繁华盛景。文化,作为精神文明的构成要素之一,总是反映物质生活,在这幅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长卷风俗画中,画家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开封街上,此画的复制品比比皆是,有心人若去细数画中人、物,就会发现,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有各色人等550多个;牛、马、骡、驴等牲畜60余匹;车、轿20多辆;大小船只20多艘;而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然而,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对开封的了解,乃是源于执法如山的“包青天”包拯。“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句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词,多少人耳熟能详;“开封府有人将你告,你先打官司后上朝”,京剧《铡美案》中的这句唱词,令多少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一代廉吏、北宋清官、百姓青天,就是这样以其“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形象,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一代又一代老百姓的崇敬。

  我也是带着对包公的无限崇敬之心,来到开封府的。

  从碧波荡漾的包公湖东面徐徐行来,北侧之处,威严的开封府迎面而立,跃然入目。那碧水盈门、白云飞渡、亭台轩榭、雕梁画栋的建筑,给人一派庄重、古朴、典雅的感觉。进入开封府,脑海早就翻江倒海了,这是包青天执法如山审理案件之地吗?这是让老百姓鸣冤叫屈、有冤可诉,令奸贼恶霸心惊胆丧、魂飞魄散之所吗?开封府院内并排摆放的三架铡刀,就是当年包青天“怒铡陈世美”“挥泪铡包勉”的正义化身吗?

  举目望去,威严凛然的包公塑像下,游客纷纷扮作包大人,拍照留影,大概是想过一过“清官瘾”吧。与我同来的一位村支部书记、一位村委会主任,在大家的撺掇下也换穿了包大人的官袍,戴上了包大人的乌纱帽,让人拍起照来。他俩是先进村里的领头雁、带路人,借用古代的说法,是最基层的“父母官”,而今头戴乌纱,身着官袍,一派“执法如山,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形象!

  看着一个个“克隆”包拯,我的思绪沉重起来了。游人喜扮包青天,说明对忠臣清官,心向往之。假如,旅游路上有严嵩、秦桧等奸臣贪官的“卖点”,又有哪个游客会去扮演他们呢!不过,君知否,北宋为什么会出包青天,而从历史上看,北宋为什么奸臣最少,忠臣清官最多,这与那时的吏治制度良好大有关系。你看,在开封府大殿的墙壁上刻有大宋真宗皇帝对文武百官的七条“戒谕”: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必专尚威猛。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查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釐革之。七条“戒谕”,即可管见宋朝良好的吏治之一斑。

  这与当今要求党员干部“德才兼备”“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服务群众”,是何其相似。然而,几年前的某日,这里竟曾发生过“五农妇开封府递状‘包公’申冤”的真实一幕,令人产生“今夕是何年”的感觉。

  农妇们的状纸,宋朝的包青天自然是无法接收了;有关部门的公仆不知有否接收,至今有否审理,不得而知。我踏着碎步,徘徊在庭院深深的开封府时光里,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仰天遐想,时而浮想联翩,时而触绪成章。千言万语化一愿,神州处处有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