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市场“文博热”的背后
赵畅
□赵畅
今年“五一”假期,文旅市场涌现文博热。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纷纷“上新”各自展陈,逛博物馆、艺术馆等成为众多游客度假的重要选择。多家博物馆接待数据显示,“五一”假期进馆人数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逛博物馆、美术馆之所以成为众多游客度假的重要选择,其背后的真正动因,是民众对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和认同。须知道,每一件展览的文物、艺术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信息,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游客打卡博物馆、艺术馆等,不仅接受了一次具体形象的关乎历史、文化、艺术方面的审美教育,更是上了一堂入脑入心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在文博热的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等尤须抓住机遇、继续发力,要树立“游客至上”的观念,在“精心策划展览布置,满足多元文化需求,不断丰富文创产品”上下功夫。
游客是否愿意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游客的回头率是否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物馆、美术馆自身的策展能力及水平。事实证明,策展好或差与游客多少有着直接的关联。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展出的108件(套)文物,反映元、明、清三代民族关系史;中国美术馆从13万余件馆藏中精选180余件劳动者题材的典藏佳作,举办“大美劳动者——中国美术馆藏劳动题材美术作品展”;海南省博物馆举办“瑠光异彩——丝路上的古玻璃器艺术展”,展出曾流传于陆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精美玻璃器325件。这些博物馆、美术馆创意满满、精心策展的做法,当是游客比肩继踵、川流不息的首要因素,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事业和产业是一种“体验业态”。文化产品和服务应当从受众特点和市场需求出发,通过不断迭代创新的优质内容、拓宽多元的文化路径,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游客。游客远道至博物馆、美术馆参观,有的不惜排上好长时间的队才得以进入大门,不为别的,就是冲着文化来的。因此,博物馆、美术馆有责任在提供优质精品的前提下,去努力满足游客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提供多元文化的服务,意味着博物馆、美术馆应向公众推出更为丰富的文化服务种类。尤其要改变“送餐式”“填鸭式”灌输方式,通过强化传播意识、优化传播技巧、提升传播效果,增强有效触达目标人群的可见性,也就是说,可以借助人工智能、三维影像等技术,为游客营造“一眼千年”的互动式、沉浸式体验,从而帮助游客更好地解读展览内容,引发丰沛的审美联想,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打卡,也理应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提供丰富的文创产品,无疑是吸引年轻人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的一个重要举措。文创产品是连接古今,让文物和老物件走进人们的生活而“活”起来、“潮”起来的重要载体,必将受到更多年轻人的青睐。“五一”假期,北京白塔寺内人头攒动,文创产品销售火爆。原来,装饰有白塔及相关文化元素的冰箱贴、摆件、手账、徽章、明信片等文创产品,深受包括很多年轻人在内的游客们的青睐。当然,为吸引年轻人成为常客、熟客,也可以邀请年轻人一道参与文创产品的有奖设计,这样既能调动年轻人打卡博物馆、美术馆的积极性、自觉性,又有利于年轻人激发碰撞出更多创意火花,从而为博物馆、美术馆设计生产创意产品提供“源头活水”。
博物馆、美术馆是启迪美好生活智慧、促进社会福祉和构建可持续未来的重要力量。文旅市场涌现文博热,说到底,它既顺乎文化发展的趋势,也合乎文旅市场发展的逻辑。只是,对于博物馆、美术馆来说,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活力,要让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韵律跳动得越来越有力,就必须把“塑形”“铸魂”“赋能”放到重要位置上,以不断发掘文博事业、产业应有的生命力、亲和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