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米格尔街》
云山
云山
《米格尔街》是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关于奈保尔,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他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而他的作品《米格尔街》,早在20世纪50年代刚刚出版的时候就引起了轰动,并且获得了毛姆文学奖。可见作者是极富才华和写作天分的。
大家一定很难想象,他生活的米格尔街其实是英属印度殖民地特立尼达首府西班牙港的一个贫民窟。听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是否会跟我一样,对他生活过的米格尔街产生极大的好奇。这样伟大的作家,他曾经生活的地方是怎么样的?他生活在那里的时候,又有怎样的事情发生?
《米格尔街》将给我们答案。
小说写的是英属殖民地上被主流社会推到边缘,注定无法改变命运的群体,但作者通篇用的是诙谐幽默的叙事手法,却又做到了点到为止,令人深思,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的同时又能带着思考。在阅读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生活如此绝望,但是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它不像很多世界名著那样小众,它是属于大众的,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一本书。
这本小说很有意思,它是一部由十七个平行展开的短篇编织而成的小说,每一篇相对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相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重复出现,相互指涉,形成片断与整体、串连与复现相结合的互文结构。这种文体在当时应该是一种先锋的文体,所以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轰动。
而且米格尔街上的每一个人物都很有看头。比如木匠波普,他从来没做过一件像样的家具,可总喜欢每天计划着,凿啊刨啊,他说他在做一件没有名字的东西,在我看来,他就像是一个诗人一样。他让我想起了我们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一辈子执着、钟情于某件事物,也知道自己永远都不会有所成就,却因为有了这样的喜好和热爱,能够浪漫地度过一生。还有骂人的时候,用词连莎士比亚都比不上的劳拉,她保持着一项别人很难打破的记录,那就是她生了八个孩子,而这八个孩子他们分属于七个父亲。对于劳拉来说,她似乎只需要男人跟她生孩子,却从不需要男人帮她养孩子。她就像野草一样倔强顽强无比快乐地活在米格尔街上。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她看到自己的大女儿也走上自己老路的时候,却一下子就变老了,整个人都崩溃了。还有极具草根幽默和超级喜欢故弄玄虚的哈特,做每一件极小的好事都想通过《卫报》昭告天下的霍伊特……米格尔街上的每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和真实。读的时候,让我仿佛感觉,自己也曾生活在米格尔街上一样。
我还想说说作者的母亲。在第十一章《蓝色马车》里,奈保尔说自己“我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埃多斯那样的人”。而埃多斯只是米格尔街上一个驾清洁马车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米格尔街街坊的眼里,已经是贵族了。不仅是作者,米格尔街上许多小孩的梦想都是成为埃多斯那样的人。而作者最终却成了一个伟大的作家,除了有着天赋异禀的才华,跟他的母亲也着实分不开。在《米格尔街》里,我发现,他的母亲跟米格尔街上别的人不一样。清洁马车车夫埃多斯经常从富人那里捡来东西,然后卖给米格尔街上的人。埃多斯有一幅捡来的风景画,这幅画在米格尔街上无人问津,可是当埃多斯说“画上面是几艘船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时,“我”发现母亲差点高兴地叫起来。她反复地说:“我一直想要些漂亮的风景画。”然后她指着“我”对埃多斯说:“你知道孩子他爸那时就总画风景画呢。”说明母亲内在是一个对生活对美有着独特追求的女人。
作者在18岁时,在西班牙港海关里谋得了工作,从此,变成了一个经常酗酒并且出入烟花场所的人。他的母亲知道之后,用200元钱为儿子争取政府奖学金,能够让作者拥有去英国学习的机会。要知道在当时,买日用品都只要几分钱,200元钱对米格尔街上的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在我个人看来,他的母亲可以说算得上是印度版的孟母。孟母三迁培养了一个圣人,而奈保尔的母亲,一个重要的决定,让她的儿子成为了诺奖的获得者。看到这里,我对这个母亲真的是充满了敬意。
《米格尔街》篇幅不长,却内容饱满,作者以自己离开米格尔街作为结尾,实际上是用小说的形式来祭奠他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乡愁作品的巅峰之作。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用书本来填充生活中边边角角的时光,真的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