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和屠狗辈

  □朱辉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出自明末文学家曹学佺笔下。流传至今,依然广为人知。

  关于这句话的由来,有两个版本的传说。一是当年曹学佺罢官回乡,去一位屠户家串门,见其客厅挂着一副对联: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深以为然,抄录下来,融入了自己创作的新诗。于是有了《至屠夫徐五家见悬此联》:“蝇营狗苟贪妄欲,人猿如何再作揖。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后人传播过程中,略作修改,形成了如今这个名句。

  另一个版本是天启二年,曹学佺被起用为广西右参议。某日接到一个案子:当地一户皇亲的家奴,在街上纵狗咬人,被咬者是一位秀才,眼见就要被恶犬咬死。路旁肉铺一个屠夫冲上前,杀死了恶犬。家奴将见义勇为的屠夫绑赴官府,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不仅当庭判屠夫无罪,还判家奴赔付秀才医药费。岂料皇亲知道了,私下给秀才施压,威逼利诱,再审时秀才翻供,诬陷屠夫。曹学佺大怒,对秀才大刑伺候,屠夫这才没有好心遭恶报。事后,曹学佺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古时社会等级森严,何以曹学佺会褒扬低贱的屠狗辈,贬低体面的读书人?或许与他出身有关,曹学佺的父亲卖饼为生,母亲早逝,家庭贫寒。原生家庭社会地位与屠狗辈无异,经济上可能还不如屠户。后来他中了进士当了官,成了文人阶层的一份子。由于为官清正,他仕途并不顺利,几起几落。虽然每到一地,政绩都很出色,却屡遭诬陷,应该吃了读书人的不少苦头,所以他说出这样的名句并不奇怪。

  也有人批评曹学佺以偏概全,他自己的一生就打脸了这个名句。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煤山自缢。曹学佺听说后投池自杀,被人救起。后来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组建小朝廷,改元隆武。危难时刻,曹学佺挑起了重任,第一次成为朝中重臣。然而清军很快攻陷福州,曹学佺在家自缢殉国,并留下绝命联:“生前单管笔,死后一条绳。”

  从绝命联看,曹学佺显然自认为读书人。而他对国家对百姓的“仗义”,岂是一般屠狗辈可比?历史上名垂千古的人物之中,读书人也远比屠狗辈多。那么是曹学佺说错了吗?当然不是!如今干部之中有句常用语“不能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古代读书人掌握着大部分公权力,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自然也就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屠狗辈中有一小部分不畏强权,敢于见义勇为,足以让人刮目相看。而读书人中,如果相当部分一心只谋私利,社会就会变得非常黑暗。

  曹学佺的名言是给读书人敲响警钟,用“屠狗辈”刺激他们洁身自好,知耻后勇,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