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仁“著作林”里的另辟蹊径
赵畅
□赵畅
北宋年间,范纯仁起初担任著作佐郎。后来,他以这个身份到襄城县担任了知县。经实地考察,他发现当地气候、水质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桑树。于是,他号召大家种桑养蚕。可老百姓对种植桑树不感兴趣。于是,他发布了一项命令:“有罪而情轻者,视所植多寡除其罚。”犯人喜出望外,纷纷开始种桑养蚕,而且见效很快,获利不小。为此,老百姓们也坐不住了,都加入了种桑养蚕的行列,并因此致富。为了纪念范纯仁,当地百姓将那片桑树林命名为“著作林”。
老百姓将桑树林命名为“著作林”,与其说是对范纯仁的纪念和追思,倒不如说是对范纯仁留下富民政绩的肯定和褒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著作林”正是范纯仁赢得的百姓好口碑。
想当年,“著作林”渐渐成为致富一方的支柱产业,以至今日成为令襄城百姓骄傲的“网红打卡地”,也并非一蹴而就。范纯仁当初号召百姓种桑养蚕,初衷是增加当地百姓的收入,他想当然以为百姓肯定会拥护,但百姓因看不到实际效果不肯种,这让范纯仁很被动,幸好他及时转换思路,使出“让犯罪情节较轻的犯人,可以看他所种植桑树的多少而换取减刑的机会”这一“高招”“妙招”,使得这道难题终于迎来了破题的曙光。尔后,经了“见效很快,获利不小”这一“杠杆”的撬动,终令老百姓闻风而动,并有效实现了“整个襄城县桑树成荫,家家养蚕,老百姓走上了富裕之路”这样的预期。
时至今日,再读范纯仁的“著作林”故事,依然让人受益匪浅。其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启迪:一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为领导干部的职责所在,必须恪尽职守、倾情奉献;二是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不能光喊口号,要加强换位思考,用事实说话,让眼见为实;三是破解难题和矛盾,要拓宽思路、创新办法,发挥好树点做样应有的引领作用。
既为官,就必须为老百姓谋利益谋福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为民做主”最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满意。否则,就是懒政不作为、渎职不称职的表现。作为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自没有淡忘其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苦乐观。他走马上任来到这个属于贫困地区的襄城,就将如何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这个重要课题放在了心上。于是,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发现当地气候、水质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桑树”,便成为他的实地调研成果;“号召大家种桑养蚕”,则是他必然的决策结果;而持续推动科学决策的落小落细落实,更是“著作林”成为富民林最直观最形象的见证。
为官者,理当自觉坚持权为民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但这并不意味着,为老百姓办事,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去干一厢情愿的事情,可以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和强迫手段去推动方方面面的工作。事实上,这样做尽管主观愿望和出发点是好的,但有时效果或许适得其反——由此极易引发逆反心态,致使好事办成坏事。因此,我们须加强换位思考,多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去谋划决策。毕竟,事关切身利益,老百姓更愿意在看到事实真相后才认同并配合行动。事实上,只有让他们真真切切看到收获满满的结果以后,才能让他们下定决心。
为老百姓解决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有时还须更新理念、另辟蹊径,敢于担当、善于化解,用新眼光观察问题,从新角度提出问题,用新思路分析问题,用新办法解决问题,真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官员,范纯仁能够出此招数,其情可表、其勇可嘉、其智可鉴,值得今天的官员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