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时歌浩渺间
陈大新
□陈大新
晚唐诗人许棠有《过洞庭湖》一首,脍炙人口,时号“许洞庭”,其诗云:“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诗写洞庭的波惊、景奇、浩瀚、闲远。由初时的惊险,逐渐开阔而得渔父闲歌相引而入佳境。波惊则“惊波常不定,半日鬓堪斑”;景奇则“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浩瀚则“鸟高恒畏坠,帆远却如闲”;闲远则“渔父闲相引,时歌浩渺间”。置身于浩渺间,又忽闻渔父时歌,如痴如醉,似临人间仙境。全诗如画如歌,读之若亲至其景而感同身受。
《山海经》云:“洞庭乃沅、灃之交,潇湘之渊,夏秋水涨,方九百里。”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称:“而洞庭周回三百六十里,南边青草,西吞赤沙,桓亘七八百里,谓之三湖。又或谓之重湖。重湖者,一湖之内,南名青草,北名洞庭,有沙洲间之也。”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又称云梦。洞庭湖中有君山,亦名洞庭山,在湖中心,方六十里,《巴陵志》载:“湘君所游,故曰君山。”此即是许棠所谓的“中流忽有山”了。
孙光宪在《北梦琐言》中谈到,咸通中,礼部侍郎高湜知举,榜内有孤贫者三人:一个是公乘亿,他的诗被许多人书于屋壁,甚有诗名;一个是写“锄禾日当午”的聂夷中;还有一个便是写《过洞庭湖》的“许洞庭”,他的“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被人题于扇面。由于高湜这一榜取了此三人,人皆称公道。
许棠,生卒年不详,据傅璇琮考约在822~883年,字文化,宣州泾县(今属安徽)人。其《忆宛陵旧居》诗云:“旧忆陵阳北,林园近板桥。”宣城汉时为宛陵县,许棠家在泾县的陵阳山北麓。许棠早年“苦于诗文”,有志科举,却从20来岁直考到50岁方才登第,有句:“退鹢已经三十载,登龙曾见一千人。”说许棠来长安考试已历三十春秋,同考而登第者也已有一千人了。高湜见其诗叹曰:“世复有屈于许棠者乎?”
许棠屡屡下第,曾与诗人张乔共隐于江西庐山,但仍执着科场。写过不少行卷诗,《过洞庭湖》为其中一首。行卷之风与唐代“以诗取士”关系密切。唐代科举不糊名,应试者诗名对主试者有相当影响,行卷是赢得诗名的捷径。所谓“行卷”是指应试者将自己的诗作写成卷轴,在考前送呈“当世显人”,请他们代为推荐。由于省试诗受到内容的限制和声韵格律的拘束,出好诗佳作极难,像祖咏的《终南望余雪》在省试诗中是出类拔萃的了,只有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可与之伯仲。而行卷诗则尽可以发挥,也因此精彩纷呈。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即为典型一例。现存最集中反映唐人行卷诗面貌的,是宋代王安石所编《唐百家诗选》。其中所选诗诸如崔颢《黄鹤楼》、王昌龄《出塞》、李颀《古从军行》、戴叔伦《女耕田行》、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张继《枫桥夜泊》等等,皆为千古名作。而许棠也以一首《过洞庭湖》而得“许洞庭”之名。
许棠的遭遇令人同情,《唐摭言》载:“许棠久困名场,咸通末,马戴佐大同军幕,棠往谒之,一见如旧相识。留连数月,但诗酒而已,未尝问所欲。一旦,大会宾友,命使者以棠家书授之。棠惊愕,莫知其来。启缄,乃知戴潜遣一介恤其家矣。”咸通十二年(871),50岁的许棠终于登第,又一年始授泾县尉,郑谷《送许棠先辈之官泾县》诗有:“白头新作尉,县在故山中。高第能卑宦,前贤尚此风。”乾符六年(879)任江宁丞。
许棠晚年寂寥,每有落拓失意之篇,其《言怀》诗云:“万事不关心,终朝但苦吟。久贫惭负债,渐老爱山深。日月销天外,帆樯弃海阴。荣枯应已定,无复系浮沉。”《全唐诗》存其诗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