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庸之道
陈荣高
□陈荣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夫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指为人居于中正之道,不偏不斜,以自然的纯正人性提高自身修养、对待万事万物。中庸本身的价值和功用始终闪耀着睿智的光芒。一方面,是指人生不偏离正常轨迹,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也就是做事要持之以恒。另一方面,是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认为,人的修养贵在坚持,贵在严以律己,时时处处都要符合中正、中和之道,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说明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最好以中庸为上,走极端路线迟早是要回到另一个极端,中庸的美妙是无与伦比的。
人的欲望和需求只要有节制,符合中庸之道,也就符合天理大道。严以律己是中庸的起点,一个人从自己的道德品行和精神追求出发,向内不断自省,对外持续践行信念,才有可能达到中庸境界。
从人生境界说,中庸指的是顺乎自然,平平常常,以中和为价值观。人的喜怒哀乐藏于内心,称为“中”,表露出来合乎人情事理,称为“和”。人应该控制好自己的喜怒哀乐,达到“中和”之境。人生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也不是主观努力够不够导致的,因此应该以淡然的心态去看待。“尽人事、知天命”,具备了这种心态,就体会到了中庸之道。
从方法论层面上解读,中庸的意义,要求处理问题恪守中道,不偏不倚,不趋极端,无过也无不及。一要认识到各个方面的差异性、矛盾性,差异无处不有,矛盾无处不在;二是顾及不同方面的类同性、合理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最终选择一个大致都能接受的结论。
当今,有不少人把中庸之道理解为骑墙之道,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老好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唯主子之意旨行事,奉行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学,其目的是为了不得罪人,妄想在方方面面都得到好处。其实,这是对中庸的一种错误见解。中庸者有道德底线,有公正态度、有斗争激情,也有批判精神。中庸追求的是一种适度,恰当地处理好人与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融通意识和能力。因此,有中庸之道的境界,始终会把握好这个“度”!在关键时刻,就会站出来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把握方向,讲究方法,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努力把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