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朝琅琊王氏名“之”漫谈
陈宝国
![]() |
| 东晋南朝琅琊王氏名“之”的人名气最大的要数王羲之。 |
□陈宝国
翻开《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南史》中的人物列传目录,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三字的人名中其最后一个字常常带“之”,流行程度远远高过现在的网红名字“涵”“梓”“轩”等。“之”字绝对是东晋南朝时期名公著人取名的拥趸,其他字罕能相匹。
东晋以前,世人取名往往普遍姓加单名,尤其是两汉三国西晋时代,取双名的极为罕见。到了东晋,司马睿南渡以后,世人取名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虽然单名还很常见,如东晋前期人物王敦、王导、谢安、桓温等,但双名已逐渐成为主流,而双名中最后一字带“之”的更是风尚所趋,广为士庶上下各阶层所效仿,风靡东晋南朝两百多年。
历史上双名且最后一字有“之”的人名中,史书上最早的当是汉元帝时的著名大臣、经学家萧望之。但从萧望之的七世祖萧何开始,算上他的儿辈孙辈及史书有记名的后裔,名字均为单名,且没有名“之”的,说明像“萧望之”这样的命名方式只是偶尔一见。到了西晋,双名且最后一字为“之”的人名,在《晋书》列传中最早出现的是“胡毋辅之”。《晋书·胡毋辅之传》:“胡毋辅之,字彦国,泰山奉高人也。高祖班,汉执金吾。父原……子谦之。”胡毋辅之不但开启胡毋家族双名模式,而且名字最后一字带“之”,儿子的名字也是双名且带“之”,这在古代是有其划时代的文化意义的。因为古人对父祖之名是要避家讳的,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提到宦官赵谈时,因为司马迁父亲叫司马谈,所以他便改赵谈为“同子”。现在胡毋辅之父子名字中都带“之”,显然是对传统命名方式作了巨大改变。此风发自胡毋氏,但真正起推波助澜、鼓动作用,使这种命名方式成为时代风尚的还得数琅琊王氏。
东晋南朝最大的士族是“旧时王谢”,琅琊王氏便是王谢中地位更为显赫的“王”。《晋书·王舒传》:“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长子晏之,苏峻时为护军参军,被害。晏之子崐之嗣。卒,子陋之嗣。宋受禅,国除。晏之弟允之最知名。允之字深猷……子晞之嗣。卒,子肇之嗣。”可见,琅琊王氏中的王舒这一支,子、孙、曾孙三世命名都带“之”,开琅琊王氏数世名字带“之”的先河。同卷《王廙传》:“王廙,字世将,丞相导从弟,而元帝姨弟也。父正,尚书郎……子颐之嗣,仕至东海内史。颐之弟胡之,字修龄……弟王彬,字世儒……长子彭之嗣,位至黄门郎。次彪之,最知名。彪之二子:越之,抚军参军;临之,东阳太守。”王廙的第三子王耆之、第四子王羡之的后代也是数世名“之”,根据《南史》列传第十四“王镇之,字伯重,晋司州刺史胡之之从孙、而裕之从祖弟也。祖耆之,位中书郎。父随之,上虞令。镇之为剡、上虞令,并有能名。弟弘之”“王韶之,字休泰,胡之从孙而敬弘从祖弟也。祖羡之,镇军掾。父伟之”“王裕之,字敬弘,晋骠骑将军廙之曾孙,司州刺史胡之之孙也。名与宋武帝讳同,故以字行。父茂之”,王廙的子辈孙辈曾孙辈多名“之”。王廙的弟弟王彬后世子孙也多名“之”。《南史·王准之传》:“王准之,字元鲁,晋尚书仆射彬玄孙也。曾祖彪之,位尚书令,祖临之、父纳之并御史中丞。子舆之,征虏主簿。舆之子进之,仕齐位给事黄门侍郎,扶风太守。”六世名“之”,可谓绝无仅有。
把这种取名方式推向高潮的不得不说是琅琊王氏王羲之这一系。《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祖正,尚书郎。父旷,淮南太守。”王羲之诸子分别取名为王玄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辈见附传的有王徽之的儿子王桢之。《南史·王悦之传》:“王悦之,字少明,晋右军将军羲之曾孙也。祖献之,中书令。父靖之,司徒左长史。”可见王羲之一系至少四世名“之”见于史传。由于王羲之父子在当时文化界、艺术界、时尚界的特殊地位、号召力以及琅琊王氏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这种命名方式让当时士庶阶层趋“之”若鹜,足以促成潮流。
在琅琊王氏这种“之”风盛行的时代,与之相应的陈郡谢氏却并不感冒。查《晋书》及宋齐梁陈正史,谢尚、谢裒兄弟的后代中没有一个名“之”的,如谢安(子琰,琰子混)、谢奕(奕子玄,玄子瑍,瑍子灵运)、谢万、谢石、谢朗、谢邈、谢惠连、谢方明、谢朓、谢弘微等等,谢氏和王羲之他们热衷名中带“之”字全然不同。
其实,喜欢取名带“之”的也并非是所有琅琊王氏的癖好。如《晋书·王导传》,“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王导六子和王羲之同辈,但名字里没有带“之”,而且均为单名。孙辈中附传有王琨、王珣、王珉、王瓘、王球、王琇、王穆、王默、王恢、王廞,曾孙辈有王谧、王嘏、王朗、王练、王简、王智、王超、王鉴、王惠、王泰、王华。《南史·王弘传》:“王弘,字休元,琅琊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珣,司徒。”王弘子锡,锡弟僧达,曾孙融;弘弟子微,微兄远,远子僧祐,僧祐子籍。王弘弟王昙首,子僧绰,孙俭,曾孙骞,骞子规,骞弟暕,暕子承训;僧绰弟僧虔,僧虔子慈,慈子泰,慈弟志,志弟子筠。琅琊王氏的主干之一王导这支,子孙取名没有带“之”,双名现象也较为少见。
隋统一全国后,人名带“之”的取名潮流戛然而止。名“之”现象的退潮,何尝不是东晋南朝一种独特文化风尚结束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