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花与杂草
王兆贵
□王兆贵
上世纪90年代,佛兰曾风靡一时,每盆的价格一度炒到百万元以上,被称为“天价之兰”。有个故事说,有位旅行者在一处荒坡上发现了数十株小草。经仔细辨认后确定是佛兰,于是就到附近的农家借来一把锄头,想挖出来带回城里。农夫跟着来到那片荒地,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种花,让旅行者那么着迷。看过之后,那位农夫不以为然地说,这种杂草连牛都不喜欢吃。几天后,旅行者回到城里,挖来的佛兰使他一夜暴富。
德国作家埃尔温·斯特里马特在散文集《随想录——给艾娃》中说:“草原开满了鲜花,可牛群来到这里所发现的却只是饲料。”这句富有哲理的话,人们虽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自己的理解,但归根结底离不开价值认同的差异性。就是说,同一种事物,在不同审视者眼中,或者在不同的境遇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
花与草原本都是自然之子,它们之间也不存在绝对的分野。有些花,看上去就是草;有些草,说起来也叫花。名花与杂草的区别,除了其自身的状貌以及对人有无利用价值外,还在于个体眼光和主观判断。自然界没有价值为零之物,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此处无用的东西换到彼处,可能有大用;彼处有用的东西换来此处却无用,是因为用非所用。
唐代名臣韩滉,曾碰到故人之子登门向他求职,但考察了一番后却发现其一无所长。韩滉同他一起吃饭时发现,从开筵到散席,他从未左顾右盼,也没与同座客人交谈过。几天后,韩滉安排他监管仓库大门。这个人上岗后,终日正襟危坐,从不擅离职守,比门神还要严肃,从此没人敢再随便出入。
以画作《五牛图》闻名于世的韩滉,没想到用人的眼光也如此独到。冯梦龙评价说,若都像韩滉一样用人,天下就不会有弃置之才、荒废之事了。如果说,韩滉用人之道属于人尽其才的典例,那么舒尔茨的用人之道则是才尽其用的范本。
舒尔茨经营咖啡店初期,曾招聘过一个能说会道的服务生。起初,这个服务生还挺受欢迎,可上岗一段时间后,顾客的投诉却渐渐多了起来。原因是他手脚不够麻利,工作效率偏低,时常出点小差错,偶尔还会把咖啡溅到客人身上,弄得大家很狼狈。尽管他也能接受顾客的批评和老板的指正,但因天性使然,情形并没有多大改观,咖啡店只好将其解聘。在那个服务生离开前,舒尔茨对他说:“你虽然不适合我们这里的工作,但有一个地方可能更适合你。”说着,舒尔茨拿出一封已经写好的推荐信,让他去自己朋友经营的一家公司应聘推销员。后来,这位年轻人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并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成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