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灵魂
刘晓伟
□刘晓伟
我面前放着两张照片:一张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独自守护在一块墓地前,神情肃然;一张是一个抱着洋娃娃的小女孩,绽放的笑脸如同春天的花朵一样灿烂。
两张照片诉说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它是如此不幸,又是如此感人。
一天,瑞典青年医生伯恩特由于工作过度疲劳,加上喝了酒,在开车回家途中将一个名叫爱玛的两岁女孩撞死。事后,悔恨交加的伯恩特跳楼自杀,摔断了脊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一生。法院鉴于伯恩特的认罪态度和身体状况,决定免刑处理,但他为了赎罪,每天来到爱玛的墓前忏悔祈祷。他说:“我要一直陪着爱玛 ,我不愿她寂寞。”
就这样,30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寒,在小爱玛的墓前,人们都能看到那块镌刻着她的名字和生年的石碑,还看到一块由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竖起的“石碑”。两块石碑默然相对,一块令人无比痛惜,一块令人无比感伤。
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伯恩特尽管在刑律上得到了赦免,却把自己送上了道德的法庭,他以人类的良知对自己进行严厉的审判,判决自己用灵魂服刑的方式终身赎罪。
法国作家司汤达这样比喻:“羞耻心是人的内衣。”我想做人只有守住这层“内衣”,才能保有人性的温度,不失基本的尊严,也才有重生的希望,正所谓知耻而后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一生,难免会犯过错,重要的是勇于自省,知错能改。做了损害他人的事,如能悔恨自省,痛改前非,便是自新的开始。
知耻而后勇的伯恩特,忠实地执行着对自己的判决,终身守护着一个过早凋零的生命,守护着自己良知未泯的灵魂。
所谓灵魂,原本是宗教思想的一个概念,认为灵魂能主宰人类躯体,并能超脱躯体而存在。按科学的认知看,灵魂是指人类的一种大脑意识和精神活动。人们把二者的理念契合在一起时,便赋予了灵魂以人之为人的最核心的内涵,即道德与人格。所谓人格,在哲学层面有各种阐释,直白地说,就是做人的资格。如果对他人的苦难毫无悲悯情怀,对自己的罪错毫无羞耻之心,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灵魂,也就丧失了做人的资格。正如孟子所言,人应当有恻隐羞恶之心,否则非人也。
可是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不知耻而勇的人,他们违章驾车撞伤路人却逃之夭夭,肆意殴打无辜弱者而有恃无恐,欺诈骗取他人钱财仍然心安理得,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竟认为天经地义……我们还看到很多人身陷囹圄后悔恨不已,却并未真正引以为戒,结果重蹈覆辙。这些人为一己私利出卖了良知,把“内衣”典当给邪恶,最终将自己绑在耻辱柱上,遭到正义的审判和公众的唾弃。
小爱玛是不幸的,在还没触摸到阳台上的鲜花时,她就过早凋谢了;小爱玛又是幸运的,在她生命安息的地方,始终有温暖的人性相伴守护。
因为有了这样的守护,小爱玛才会安详长眠,永不孤独;因为有了这样的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才会花朵缤纷,永不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