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徐氏与浔商之间的交往
蔡圣昌
□蔡圣昌
古镇南浔和桐乡乌镇唇齿相依,水土相连。乌镇古称青镇,民国时期出了丝商巨富徐氏家族。
徐氏祖籍浙江上虞下管村,清雍正年间迁青镇(今乌镇)东栅,开设徐恒裕米行、香饼行等,发迹后分东号、中号、西号,尤以徐东号资产为最,成为乌镇首富。徐氏数代人为乌青两镇做了不少慈善事业,如创办留婴善堂、敦本小学,倡修古迹寿圣塔、分水墩等等。
乌镇徐氏到了徐晓霞、徐冠南这一代,成为海上巨商。徐晓霞的主要产业为丝业,并在沪开设宝大裕、宝兴钱庄等,又为安平水火保险公司监事。他精通文墨,尤喜金石书画及文物收藏,与王国维、张元济、吴昌硕以及南浔丝商刘承干、张均衡交厚,成为一代儒商。徐晓霞原名徐钧,字晓霞,其父徐焕谟(1851~1879),附贡生,两应乡试不中,抑郁而卒,年29岁。徐晓霞生于1877年,父亲病故时,他只有2岁。
徐冠南为徐晓霞堂兄,父亲徐焕藻(字茗香)和徐晓霞父亲徐焕谟是亲兄弟。徐冠南,原名徐棠,字公棣,号冠南,光绪二十年举人,在上海从事银行业和房地产,居上海宁波路乾记衙,通过捐款捐地争得以“乌镇”命名的路名。
据有关文献记载,徐家和南浔丝商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刘镛和张颂贤这一辈就开始了。据刘承干《求恕斋日记》记载,1912年12月13日,他和一帮朋友来到宁波路的乾记弄参加由徐冠南做东的消寒雅集:“是集诗题系冠南以颐园永怀图索题,颐园者在青镇东隅,为冠南尊人茗香姻丈老年颐养之所也。”刘承干当时写了这几句诗:“芙蓉浦外柳依依,我欲来敲白板扉。入画亭台供玩赏,披图楼榭认依稀。苔岑缅话先人谊,枌社闲抛旧钓矶。”刘承干诗后注道:“茗香姻丈与先父刘镛交谊素挚,时相过从,余幼时曾见之。”此处的茗香姻丈即是指徐冠南的父亲徐焕藻。分析刘承干此文不但知道刘徐两家的交往从刘镛这一辈即开始了,而且交往密切。同时也得知刘承干和徐家有姻亲关系。
又据刘承干日记记载,刘承干的岳父钱绍桢经常来往于嘉善和上海,到上海以后每一次都是住在徐晓霞家里,刘承干去看望岳父也即到徐晓霞家。“至晓霞处,谒外舅外姑。”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又据资料记载,徐晓霞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娶嘉善钱氏为妻。因此可以推断,刘承干和徐晓霞应该是连襟关系。嘉善钱氏还有一个大官即钱能训(1870~1924),他是清朝进士、翰林,曾经以布政使身份出任陕西巡抚。徐世昌任北洋政府总统时其为国务总理。刘承干在日记里称钱能训为叔岳,叔岳就是老婆的叔父。1924年农历6月13日,钱能训病故,灵柩从北京经火车运至嘉善,刘承干和夫人钱德璋以及徐晓霞夫妇一起至上海车站公祭。
徐晓霞没有刘承干富裕,他有时会跟刘承干借钱。有一次,徐晓霞借的2万元欠款到期了,徐晓霞的意思是再续借一年,刘承干下头的账房为刘承干着想,意思是收回来,刘承干就来一个折中方案,转一半,还一半。须知2万元在当时是非常巨大的数目,刘承干曾经在那年请过一个家庭教师,每个月支付工资才12元,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家和徐家的友情。
徐家和南浔其他丝商也关系紧密,尤其是张家。徐晓霞上头还有四个姐姐,其中二姐徐咸安嫁了张颂贤的孙子张均衡(即张石铭)。张石铭和徐冠南又是同一年中举。徐咸安一共为张石铭生了七个孩子,其中最小的儿子叫张乃骥,张乃骥又娶了舅舅徐晓霞的女儿徐懋倩。
徐氏兄弟民国初年即在上海生活,期间刘承干和张石铭等也在沪上居住,同为丝商,也为同乡,而且他们四人对古文献有共同的嗜好,使他们成为密切交往的朋友。《求恕斋日记》里这样的文字记录很多:“1914年6月20日,夜至四马路春江楼,应徐冠南、晓霞之招,同坐者为杨雨辰(德利洋行)、佩瑜、张石铭、邢颂声、金仲廉叔初及主人而已。”“农历1914年6月21日,出至小花园别有天,应金仲廉叔初之招,同坐者为杨雨辰、佩瑜、张石铭、邢颂声、袁仲龙、蒋孟蘋、徐冠南、徐晓霞及主人而已。”“1914年9月初七,晚至迎春坊田金凤家宴客,孙镜蓉、沈醉愚、钱履樛、张石铭、弁群、淡如、徐冠南、晓霞、赵问轩、沈季璜,计两桌。”农历1915年正月26日徐冠南五十寿,刘承干也去贺喜。
以上记录只是很小一部分,但是可以看出,刘承干、张石铭、徐冠南、徐晓霞他们四人的交往非常密切,且非常频繁,几乎过几天就要聚一次,而且每一次聚会四人都会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