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愧悔
张达明
□张达明
吴宓与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私交很深,当年吴宓曾让钱钟书在清华旁听一年,还亲自辅导他外语。1929年,钱钟书以英文满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钱钟书上课从不记笔记,总是边听课边看闲书或作图画、练书法,但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甚至在某个学年还得到清华超等的破纪录成绩。吴宓对这个天才弟子“青眼有加”,常常在上完课后“谦恭”地问:“Mr.Qian的意见怎么样?”对于老师的询问,钱钟书总是不屑一顾。吴宓也不气恼,只是颔首唯唯。
1933年,钱钟书即将从清华外文系毕业,冯友兰亲自告诉他,将破格录取他留校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钱钟书却一口拒绝,并狂妄地说:“整个清华,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有人将这话告诉了吴宓后,他则笑了笑,平静地说:“Mr.Qian的狂,并非孔雀亮屏般的个体炫耀,只是文人骨子里的一种高尚的傲慢。这没啥。”不仅如此,天生厚道耿直,书生意气颇浓的吴宓,还以慈悲的胸怀,极端呵护自己的弟子,并公开对清华的教授们说:“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中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
吴宓去世后,他的女儿吴学昭于1993年春整理父亲的日记和遗著,发现里面有许多关于钱钟书的记载,便写信告诉了钱钟书。钱钟书在看到恩师饱蘸深情的记述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在给吴学昭的回信中自我谴责道:“先师日记中道及不才诸节,读后殊如韩退之之见殷情,‘愧生颜变’,无地自容……少不解事,又好谐戏,同学复怂恿之,逞才行小慧,以先师肃穆,故尊而不亲。且先师为人诚悫,胸无城府,常以其言情篇什中本事,为同学笺释之。众口流传,以为谈助。”深悔自己当年对老师恭而不尊,以致“弄笔取快,不意使先师伤心如此,罪不可逭,真当焚笔砚矣”,事已至此,“内疚于心,补过无从,惟有愧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