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送瘟神”

  □陈鲁民

  把抗疫比作“送瘟神”,古人早有此说,但广为人知还是因为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古时缺医少药,又不知如何避免传染,一次瘟疫来袭,就会死人无数,尸横遍野。古人对疫情的认识有限,认为它是“疫鬼”或“瘟神”在人间作恶,就要想方设法“送瘟神”。

  一遇瘟疫,就会“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古人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招数来对付瘟疫,有实的也有虚的,有灵的也有不灵的。韩愈就在《谴疟鬼》里进行总结道: “医师加百毒,熏灌无停机。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诅师毒口牙,舌作霹雳飞。符师弄刀笔,丹墨交横挥。”叙述了当时几种驱除疫病的主要方法:中草药、针灸和艾灸、巫师作法、道家画符。

  中医治疗,对症施救,这肯定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办法。“凌晨随分备樽罍,辟疫屠苏饮一杯”,神医华佗、药王孙思邈、医圣张仲景、名医叶天士等都曾自制“屠苏酒”来治疗瘟疫,颇为有效。更有不计其数的无名医者用中草药救死扶伤,妙手回春,救人众多,是抗疫的主力军。

  政府插手,官员组织,出钱施药,定点医疗。历朝历代遇到瘟疫,政府都会过问,只是力度不同而已。早在周朝,就设有专事祛除瘟疫的官职叫“方相氏”;武则天时期,朝廷则设专使管理疫情变化,在佛教寺院辟出“病坊”隔离病人,由懂医术的僧人专门救治。

  作法画符,自欺欺人,虽没任何用处,但一直都在沿用。或祈愿神灵保佑平安:“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或驱傩作法驱除“疫鬼”:“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千百年来民间的习惯性动作,信不信都不灵。

  口诛笔伐,诗文上阵,可出一口恶气,也可告知天地。单是唐朝,自贞观十年起的255年间,共发生了21次大规模瘟疫。医生们忙得团团转,文人们也没闲着,仅《全唐诗》中的抗疫诗就有300多首。韩愈、杜甫、白居易、戴叔伦、王维、李贺等数十位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关于瘟疫的描述。

  最后就是听天由命,自求多福。实在是无计可施,那就只能硬撑苦熬,碰运气,靠自身免疫力来自保。每一次疫情过后,那些身体衰弱的不幸中招送命了,身强力壮者则可能会幸免于难,这多少有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意思,也告诉我们锻炼身体的重要性。

  瘟疫是人类的“老朋友”,一直“不离不弃”,过些时间就会来光顾一回,也没啥好怕的。顽强的古人们曾一次次送走“瘟神”,今天,医疗技术先进,治病手段发达,送走瘟神也就是个时间问题。只要我们保持足够的决心、信心、耐心、细心,还有不可或缺的万众一心,就一定能迎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抗疫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