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琐忆

  □钟穗

  岁月像一条河,哗啦啦地奔流,永不停歇。2021年恍若昨日,桌上2022年的台历,也转眼翻到了最后几页,新的一年即将开启。于这新旧交替的喜悦日子里,我的脑海中不禁再度浮现起儿时过元旦的一些往事。 

  记得当年还在读小学的我,每每一到寒冬早晨,总舍不得离开温暖的被窝。莫说鸡鸣叫不醒,家人的呼唤也尽量不去理会。唯有临到元旦那天,就当新年第一束曙光,刚由窗棂牵进屋时,我便破天荒地翻身起床,以最快的速度穿衣洗漱,迫不及待地到外面拥抱全新的一岁。 

  节日的小巷,在混沌中忙碌了一年的乡人,终于闲了下来。巷子里的老井旁,女人们聚在一起,一边浣洗衣裳,一边欢天喜地地谈笑风生。瞧她们脸上那一副副欢愉之情,就像从井里刚提上来的井水,热气袅袅,暖意若梦。

  在她们的身边,聚集着一群小孩,于温暖冬阳包裹下,一个个肆意地喧闹疯跑。因为娃娃们很清楚,在这一天,大人们会比平日宽容许多,尽可放纵一下。那个情景,很像一幅悠然的生活风情画,不经意间,就将新年的融融喜乐洋溢了出来。 

  元旦,亦叫“阳历年”。过去的这天,镇上照例会举办集市,绽放节日的热闹。 

  走在窄窄的油光可鉴的石板路上,两旁民居的屋檐下晾晒着各类腊味,好似金色阳光穿透了冬的厚度,吟颂着萌芽在冰冻之下的悸动。街上的花鸟店也纷纷搬出了一盆盆的水仙、蜡梅……将老街装扮得姹紫嫣红。 

  桥下的药铺门前,店家借机拉起了“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条幅,店堂内氤氲出的熬制阿胶的特有香气,一阵阵涌进鼻孔。然而最忙碌的要数街口的布料店,旧时生活拮据的农民,平时可舍不得添置衣帽,唯有借着元旦集市的机会,才到店里扯上几块布,回去赶着给家人做一两身过年穿的新衣。 

  而对于我们这些不懂世事沧桑的孩子来说,在那日常饭菜缺乏油水的年代,能留下至深印记的不二主题永远是吃,渴盼过节的急切也总与期冀美食的喜悦叠加在一起。因此,早在节日的前一个星期,我便时不时牵牵外婆的衣袂,仰头问她老人家:过节有啥好吃的? 

  等到元旦那天,灶间如我所愿地忙开了。这个季候,不仅是土地与作物休息的工夫,也是辛劳了一年的农民,用团聚犒劳自己的时日。系着蓝粗布围裙的外婆、舅妈,整天在灶间里转来转去,操办着一年中难得丰盛的饭菜。 

  随着灶口中被一次次添进柴火,老灶上架的那口大铁锅里,不停弹奏着谷物菜蔬蒸腾的曲子。浓重的烟火气息裹挟着纷繁的食料醇香,也使得我们兄妹顾不得贪恋街上的种种诱惑,及早赶回家中,欢呼雀跃地挤在大人间,跟前跑后。虽说什么忙都帮不上,纯属瞎捣乱——不是弄得自己一脸面粉,就是反手打翻了调料瓶。然于印象中,当日的外婆不嗔不恼,总是笑眯眯的。该份温情记忆,岁月带不去,日子风不干,至今流淌于我的心田深处。 

  夜幕降临,一首元旦的歌谣,经轻轻吟唱之后,迎来美妙的高潮。温暖灯火下,菜香酒浓,家人们围桌而坐,兴高采烈享用美食之余,还梳理着旧年的情绪,畅想来日的美丽。就在这热香缭绕的氛围里,不仅凛冬的寒气被消减了大半,之后的农家生活也因有了新的希望变得越来越美好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