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里的古婺窑

  □陈荣高

  坛头古村坐落于武义县履坦镇。南宋宝庆年间(1226年前后),朱氏祖先从丽水库川迁徙到此定居,距今近800年。村内保存有18幢完整的明清古建筑,黄泥古色,青砖黛瓦,源远流长,凝练着精深的古文化。村中现存古婺窑、古码头和千年河滩,岁月悠长,山河无恙,称得上藏在乡间的历史博物馆。 

  步入坛头村口,一眼望去就是十分显眼的“田庐”招牌,但这不是村名,是一颇有名气的兰溪商人名。2018年,田庐文创园入驻,租下光裕堂、奶婆厅、西间里等紧靠台门的五六幢古建筑,开辟民宿、餐饮、书吧、会务、茶艺等。光裕堂又名积善堂,有300多年的历史,也是田庐的会客厅。田庐的“发动机”是文创,风花雪月的文艺活动是其夯实实体平台的引擎。相逢开口笑,来的都是客,县内外挂牌联动社团上百家。这几年生意风生水起,鸿运当头,大有田庐一家就要重燃“九窑烧朱”之气势。 

  说到“九窑烧朱”,相传,坛头先祖朱氏出了不少婺州窑工匠能手。鼎盛时,在窑山建有九条龙窑,出品摆满窑街,成为婺州窑作品知名交易市场。窑街位于千年古镇履坦渡口,离古码头很近。窑街也是朱氏先祖的居住地,但由于窑街地处河滩,经常遭受水灾,因此,他们从窑街搬迁到螺蛳形的高地落脚,形成了现在的坛头村。 

  婺州窑,简称婺窑,窑址在婺州,今为金华、衢州属地。对婺州窑的发展史我略知三分。婺州窑为唐六大青瓷窑之一,名列越州窑、鼎州窑之后。始烧于三国,稍早于龙泉窑,处于陶器向瓷器演变的转折时期,作品像陶又像瓷,两者相互关联,区别在于所用原料不同、烧制温度不同和施釉不同,瓷器表面还施有一层高温釉,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并起到美化、亮化作用。婺州窑在唐宋时迅速扩大,成为著名的青瓷生产地区,惜终于元代。至今已发现婺州窑遗址600多座,其中武义就达136座,占婺州地区的四分之一,是古代烧造婺州窑青瓷的中心窑场所在,如今自然成为武义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武义婺州窑产品在造型、胎质、釉色、制作工艺等方面不仅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而且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进坛头婺州窑陈金生的工作室,他正在拉坯青瓷茶杯,忙中偷闲,他给我们介绍恢复婺州瓷的亲身经历。陈金生是武义壶山街道北缸村人,出生于1975年。过去,在他家村子旁边有一国营陶器厂,专门生产陶瓷,销往全国甚至海外。当时,陈金生的爷爷、父亲都在厂里工作,他从小便接触了这门工艺。小时候,他常常捏泥巴玩,感到乐趣无穷,很想当个烧制陶瓷的师傅。成年后,陈金生辗转于义乌、东阳等地经商打拼,生意越做越大,并积累了一些资本。他想圆个陶瓷梦,几年前,他得知武义婺州窑传承人邵文礼在复兴烧制工艺,就慕名前往学习,从此,全身心投入婺州瓷的艺术中,后终于成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婺州窑非遗传承人,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省工艺美术展并获得金、银等奖项。 

  沿着导览路线走去,婺州窑青瓷的前世今生在我眼前铺陈开来。一栋宅子用作非遗研学工厂,参观者可以聆听讲座、亲手拉坯、体验古法烧窑。走下去,是陈金生的浙江瓷之元陶瓷文化有限公司,公司以文化为传播,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销融于一体,在行业内已颇有名气。 

  古码头前方的千年河滩,已成为浙中生态廊道上的一颗明珠。天然的600多亩湿地公园里,那一片片花红叶绿的美人蕉和迎风摇曳的芦苇,以及悠悠穿桥而过的流水,深深吸引着游人。湿地公园里栖息着众多珍稀濒危鸟类,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阵阵清风吹来,聆听大自然的鸟语花香,让人倍觉心情舒畅。如果让这大自然再点缀一些美丽动听的传奇故事,也许会源源不断地带来金滩银滩。 

  古村、古窑、古码头、古窑街、古河滩……让展陈在广阔大地上的“博物馆”活起来,让“九窑烧朱”旺起来,这是乡村振兴的期盼,是农民的精神需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希望。“我们坛头村要好好谋划老祖宗留下的资源,让其产生更多的财富,达到村富民也富。”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林卫良的一番话让我们为之首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