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游后付”,且试且完善

  □吴学安

  微观点:“先游后付”给旅客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具体操作和细节上还需要旅游机构继续完善。因此,不妨且试且完善,用好这种创新,促进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近日,黄山旅游正式启动了“先游后付”信用游项目。游客登录专属页面,就可以0元预订景区门票、索道票,免押金入住酒店。这也让黄山成为了全国首个可以先游玩后付款的景区。对于游客来说,这种模式可以降低游览的消费门槛,可以更加灵活地安排行程;对商家而言,可以提升订单的转化,更好地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先旅游,满意后再付款,对于游客们来说是期待不已的旅游服务。如此的旅游服务不仅可以倒逼旅行社提高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能杜绝“强制消费”“天价旅游”等违规行为。推行“先游后付”旨在破解游客、旅游公司以及景区的信任危机,助推旅游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先游后付”模式不仅拓展了旅游消费场景,而且丰富了消费者体验。但对此类模式而言,亦存在标准未统一化、不可控因素较多等问题,并可能由此引发消费者、旅行社与景区等主体间的“扯皮”纠纷。

  从某种程度上讲,“先游后付”属于旅游金融的范畴。对景区而言,旅游金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旅游金融让流量变现成为一种可能,拓宽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旅游金融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由于景区本身对大数据技术的掌控不够全面,尚不能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而准确评估金融产品的市场走向。因此,提升自身对风险的把控能力也是各大旅行社亟待补上的重要一课。

  尤其是“先游后付”以跟团游产品为主,这类产品靠数量降低成本,而打包模式涵盖了景区、住宿、交通等消费,又使得产品价格不透明,用户无法确定旅行社是否提高了报价。“先游后付”给旅客带来诸多便利,但在具体操作和细节上还需要旅游机构继续完善。因此,不妨且试且完善,用好这种创新,促进旅游市场良性发展。

  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游客的旅游消费正在升级,越来越多游客更注重旅游体验。“先游后付”的旅游模式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但要想让“先游后付”行稳致远,必须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引导,确保双方利益都能得到实现,只有设计合理、执行到位、各方支持,才能提高景区的旅游美誉度和吸引力,让游客的旅行更愉悦、更有保障,实现“近悦远来”,为保障游客权益上一道“安全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