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积水地图”,彰显智慧和温度
许贵元
□许贵元
微观点:宁波绘制发布的城区“积水地图”,既方便市民随时查询,做到雨天安全出行,又彰显了城市管理智慧,体现了城市的民生温度。
近年来,由于受极端天气影响,城区内涝问题时有发生,给市民安全出行带来了诸多危险和隐患。为此,宁波市水利局联合市大数据局精心绘制了一张宁波城区”积水地图”,为市民提供路面积水查询服务,受到市民欢迎。
每到汛期,由于暴雨和强降雨袭来,部分城市出现内涝积水“城市看海”现象。尤其是地势低洼的路段和立交桥下积水较深,不仅严重阻碍道路畅通,而且直接危及车辆和行人的出行安全,甚至引发水患事故。宁波绘制发布的城区“积水地图”,既方便市民随时查询,做到雨天安全出行,又彰显了城市管理智慧,体现了城市的民生温度。“积水地图”以5年、10年、20年一遇的洪涝淹没范围图为基础,向公众直观展示了可能发生内涝的风险区域分布,并与多款地图APP共享合作,在全省首次将实时积水数据和地图导航相结合,为市民在雨天安全出行提供了可靠的指引,而且点位布局更合理,监测范围基本覆盖整个城区。
但确保市民雨天出行安全仅靠一张“积水地图”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并非是长远大计,应该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加强和改善城市基层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整体功能方面。要树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强化防灾减灾和抵御各种风险意识,实施人防+科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搞好城市规划设计和智慧城市建设。同时坚持与时俱进,把着力点放在建设“海绵城市”上,这才是战略之举、长远大计。
建设“海绵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多年来,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一般都偏重于道路、管网、照明等必要设施的“硬件建设”,而忽视或轻视“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建设。这种“单打一”的建设模式,埋下了许多城市隐患。尤其是城市地下铺设的排水管网,常常因设计标准、资金不足、建设工期受限等因素,导致工程不达标或草率完工的现象屡见不鲜。遇到小雨还好说,遇到大雨和暴雨,由于城市排水功能不适应,往往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
破解城市积水困境,建设“海绵城市”是发展方向和目标。首先要精心搞好科学规划设计,把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抓起,不能“单打一”。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特点,因地制宜搞生态建设,该有湿地的地方恢复湿地,该有公园的地方建设公园,科学设计“下沉式”绿地、雨水边沟、渗水铺装等“海绵”措施,收集周边地块雨水,用于绿化灌溉。在原先遭到破坏的山体处,依势设计和建设多级游园系统,既可有效防止山体地质灾害,又可增加游憩的立体性、丰富性和观赏性,满足市民需求。让“积水地图”落地生根,真正成为市民的“安全伞”和建设“海绵城市”的导向图,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答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