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专版

文章导航

“运动宁波”越来越精彩!

—宁波市政协常委会会议开展专题协商

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赴高新区、北仑区,就“聚力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开展调研。

  □通讯员  滕艳芸

  今年9月,宁波荣获全国首批“奥运冠军之城”称号。近日,宁波市政协召开常委会会议,围绕“聚力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进行专题协商、集智汇力。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汤飞帆点赞:课题选题精准,切中群众关注点,调研深入细致,问题切中要害,建议务实可行,要抓紧形成系统工作方案和任务清单,转化成政府决策和工作举措。

  由宁波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牵头,民进、农工、体育等界别参与,40多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组成……高标准集结、高质量推进,会前,课题组紧紧抓住宁波荣获“奥运冠军之城”称号和协办第十九届亚运会的契机,围绕后备人才、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滨海运动等方面开展深入调研。

  6月以来,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带队赴宁波市体校和北仑区调研;市政协先后赴象山、余姚、北仑等地实地调研,几十次赴有关部门、企业、学校、场馆、比赛场地、训练基地、社区走访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精心打磨调研报告,为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提出真知灼见,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竞技实力“硬”起来

  “运动宁波”需要竞技体育引领。宁波已拥有4名奥运冠军、6枚奥运金牌,并荣膺“奥运冠军之城”金名片。进入新的竞技体育备战周期,宁波能否再创新辉煌,关键是能否为国家和省贡献出更多有影响力、高水平的优秀运动员。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需要后备人才基础作支撑。

  找准问题,靶向发力。调研组提出,宁波应积极探索以体校发展为核心、学校体育为依托、社会体育为基础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宁波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

  加大投入,制定专项政策,壮大后备人才底盘的基数。

  继续抓好“苗子工程”,坚持“本土培养”和“引进培养”相结合,壮大优秀后备人才的选取空间。体教融合培育竞技体育“学生运动员”,积极探索体校、普通学校“双学籍、共培养”模式,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学校组建运动队。鼓励扶持社会机构为开辟“奥运战略”新赛道培养后备人才,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训练基地、训练营落户宁波,孵化国家竞技体育人才输出中心。

  提升战略,发展体育职教,打通后备人才的升学通道。

  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与宁波大学体育学院联合筹建宁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强化体育科研,发展好高水平的应用型高等院校体育学科专业。继续办好体育特色学校,提高体育特长生的升学能力,组建教练员队伍,完善竞赛升学评估体系。

  下定决心,孕育多元化体育职业,拓展后备人才的从业空间。

  努力培育新时代涉体领域从业者,探索青少年体育成人成才与体育职业发展相衔接。着力推动全民体育与竞技体育的互动协同,吸引社会资本“经营体育”,构建“体育+”的产业体系。系统性地建好体育职业化专业运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社会化、职业化之路。

  全民健身“动”起来

  竞技体育跑在前,群众体育跟上来。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打造“天天能健身、处处可健身、人人会健身”的生动局面,既是“运动宁波”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内涵和标志,更是托起“奥运冠军之城”这颗明珠的坚实地基。

  建设体育公园、举办全民运动会、开展“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近年来,宁波在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上成果斐然。截至2021年底,宁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2.2%,城乡居民体质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94.1%,位居全省前列。

  调研组深入分析发现,要打响更高水平的“运动宁波”城市品牌,健身设施不够足、健身氛围不够浓、健身水平不够高等短板亟须补强。

  扩大供给,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多起来。

  抓紧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乡镇(街道)健身场地器材配备,科学规划建设社区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等。管理维护好体育健身设施,提高开放使用率,鼓励由社会力量负责场馆运行。尽快出台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管理的新办法,在科学预判、严格管理、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开放学校体育设施。

  建好阵地,让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浓起来。

  加强党委政府引导,为全民健身创造有利条件。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学校推广国际化时尚运动项目、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谋划建设体育博物馆,设置体育雕塑雕像以及体育公益广告、墙体彩绘与宣传标语等。深挖宁波体育文化,组织创作体育文化产品,讲好宁波体育故事,浓厚运动环境氛围。

  强化指导,让全民健身水平提起来。

  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站点,让更多市民从“运动小白”变成“健身达人”。发挥各体育单项协会、体育俱乐部等组织的作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面向大众开展网球、壁球、飞盘、赛艇等时尚项目的培训推广,建设高水平全民健身为基础的滨海运动中心。在2022年底前基本建成更便民、更亲民、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数字化平台,尤其是让更多的青壮年人群动起来。

  体育产业“强”起来

  “十三五”以来,宁波体育产业发展取得长足发展,共举办世界女排大奖赛、龙舟世界杯等国际国内赛事260多场,创建了8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宁海户外装备等富有地域特色的集聚产业,涌现出了一批体育名品制造企业。但体育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体育赛事对经济贡献度相对较低、体育产业发展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依然存在。

  调研组认为,要充分发挥宁波资源、地缘、制造强市、消费试点市等优势,加快形成与体育强市相匹配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打造“运动宁波”城市品牌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创新引领,打造极具辨识度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加快体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进一步深化体育用品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加快发展帆船等水上运动产业和健身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重点培育年轻人喜爱的冲浪、滑板、壁球、滑雪等时尚项目,开发体育消费新场景,发展体育新媒体。推动休闲体育运动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综合性文旅产品。

  做大赛事品牌,拓展宁波体育产业价值链。

  争取主场申办全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全力打造国际水上运动目的地,引进国际精品赛事。利用“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阳明文化”等城市IP,以“甬马”、滨海运动、山地运动、电竞等自主IP品牌赛事为抓手,在更高平台、更广渠道扩大影响力。重点建设排球、篮球、滨海水上运动赛事平台,引进职业联赛,发展赛事经济,增强赛事规模效应。

  加强要素保障,持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

  探索实施以“体育文化”“体育展览”为特色的体育场馆多场景运营模式,建设改造一批体育综合体,推进核心体育商圈打造,推动智慧体育平台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举办和引进国内外顶级体育赛事,打造自主品牌体育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支持企业布局体育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金融企业创新发展体育金融产品,探索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健全和优化体育产业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政策,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队伍。

  滨海运动“热”起来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发展滨海运动契合城市发展定位。课题组认为,宁波滨海运动这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起步较迟,发展空间广阔。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滨海运动,使之成为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硬核”力量。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

  将滨海运动纳入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体育事业发展长远规划或制定专项规划,逐步形成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产业布局合理、赛事活动成熟的现代滨海运动产业体系。明确相关部门发展滨海运动的职责,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有关加强滨海运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适度开放有条件的自然水域,强化滨海运动项目所需资源设施保障。

  突出产业重点,彰显发展特色。

  做大滨海运动休闲业,发展传统滨海运动项目的同时,注重发展新兴时尚运动项目及滨海拓展训练、海岛度假探险等活动。做精赛事表演业,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办赛形式,以专业竞技赛事带动普及型群众赛事,重点培育打造帆船、帆板、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赛事,打造地域特色品牌项目。做强装备制造业,鼓励企业开发适合国内海域条件、运动喜好的产品,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运动器材装备和设备。

  强化要素支撑,增强发展活力。

  加快培育多元主体,扶持壮大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特色滨海运动俱乐部,力争引进更多国际体育组织区域总部。注重专业人才引育,鼓励宁波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体育旅游企业合作,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积极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中东欧国家滨海运动赛事与文化交流大平台。加大普及推广力度,大力宣传和弘扬滨海运动文化,筹建滨海体育特色博物馆、龙舟博物馆,开展“滨海运动进校园”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滨海运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