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请客

  □陈鲁民

  朱熹是个很节俭的人,有时近乎小气,或许生性如此,也可能与他大力提倡的“灭人欲”理念有关——“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宋光宗绍熙三年,辛弃疾到福建做官,顺道去看望老友朱熹。两人许久没见面了,朱熹很热情地提议说喝两杯给你老兄接风,辛弃疾欣然答应。酒端上来了,却没下酒菜,辛弃疾眉头一皱说:“干喝没意思。”朱熹想了想,就让仆人用盐水煮了一碟子黄豆,喝一杯酒,吃一粒黄豆,如果喝一杯吃两粒,他的脸色就会沉下来。要是换个人,恐怕早就跟他翻脸了,好在辛弃疾深知朱熹脾性,并不以为忤,仍高谈阔论,指点江山,臧否人物。两人是酒逢知己,尽兴而归。

  其时,朱熹正在武夷山讲学,确实条件有欠,不光是对辛弃疾,谁来都是这样接待。客观来说是经费紧张,囊中羞涩;主观来说,这也是朱熹的一贯作风,伙食素来简单,经常少油无盐的。《四朝闻见录》记:“待学子惟脱粟饭,至茄熟,则用姜醢浸三四枚共食。”平常就让学生吃小米饭,没有菜,等茄子熟了,用姜末和米醋拌茄子吃。朱熹一日三餐也跟学生一张饭桌上用餐,学生吃啥他吃啥。后来,他应邀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人家以贵客待他,每顿饭都上四个菜,他觉得过于奢侈,要求减半,一荤一素即可。

  可是,他的节俭习惯,如果碰到不理解他的人,那可能就会给人不热情的印象,造成误会,甚至会因此结下梁子。

  大臣胡紘还没有发达时,曾慕名跑到福建去拜谒朱熹,那时朱熹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了,胡紘尚籍籍无名。朱熹虽很忙,仍热情接待了胡紘,有问必答,不失礼数,可就是接待的饭菜过于清简,连顿酒都没请喝,这让自尊心很强的胡紘耿耿于怀,觉得朱熹这个人真不近人情,也太抠门了,从此埋下祸根。

  后来胡紘发迹了,升任朝廷监察御史,且有个很硬的后台韩侂胄,权倾朝野,一言九鼎,在皇上面前说一不二。胡紘就联合另一个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胡紘执笔,沈继祖润色,最后由韩侂胄圈定,为朱熹罗织多项罪名。结果是,朱熹蒙受不白之冤,被泼了一身污水,摘了乌纱,逐出朝廷,其学说被污“伪学”,学生多人受到牵连。

  朱熹被贬,当然还有他因,但胡紘的挟嫌报复,极可能是一方面——就因当年少喝一顿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