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不遗传

  □陈鲁民

  近日,看到几则高考状元夫妻逸闻。央视主持劳春燕与丈夫裘正义,都是优秀新闻工作者,也都是当年高考状元。湖南株洲2006年文科状元王忻、理科状元彭飞,经过数年爱情长跑,终成眷侣。湖南醴陵2000年高考理科状元与2003年高考文科状元,惺惺相惜,喜结良缘。网友们纷纷评论说,这就叫强强结合,将来生下的后代一定会继承良好基因,成为新的状元。

  愿望很美好,也有遗传理论基础支持,但现实未必会那么如意。中国科举史上,有名有姓的状元700多个,父子状元只有9对,所占比例很小,可见这遗传基因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最著名的就是北宋时期的梁灏、梁固父子,《三字经》里说:“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据说这里还有宋太祖的照顾因素。而其他状元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唐代状元王维,多才多艺,科举也是独占鳌头,儿子却没有功名。南宋状元张孝祥,诗词、书法、为官都很有成就,孩子却少才华,也无功名。王阳明的父亲是明代状元,他自己中了个进士,算是不错的。杨慎也是明代状元,五个儿子有一个中了进士,也聊以自慰。爹是状元,儿子白丁一个的,比比皆是。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这世界上,老子英雄儿好汉的有,老子英雄儿混蛋的也不少。因为,人最容易遗传的是外貌、身高、胖瘦、性格,还有各种令人头疼的遗传病,最不容易遗传的是智慧与才华还有品德。孔孟老庄、希腊三杰、黑格尔、康德、爱因斯坦,都是有大智慧的人,惜乎子女没一个继承的,都是普通人。屈原、曹植、李白、苏东坡、徐渭,个个才华横溢、才高八斗,然其后人都是默默无闻的常人。

  也有人对此十分清醒。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收到大美女舞蹈家邓肯的求爱信:“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幽默地回信说:“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不开玩笑的,遗传基因有时就是这么不给力,雄才大略的刘备生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精明强干的司马炎养出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让你哭都没地方哭,找谁说理去?

  从常理来说,高考状元夫妻生下的后代也无非是三种结局:一是聪明过人,天赋异禀,将来也能考个状元、探花之类;其次,资质平常,不温不火,有文凭也有工作,一般人物而已;再次,愚笨不堪,不求上进,不成器,干啥啥不行,最终一事无成。子女究竟会成为哪种人,要受很多因素制约,遗传、环境、机遇、个人努力等,这事还真不好说。所以,媒体不必过分炒作状元夫妻的逸闻,夸大遗传基因的作用,也不必把父母出身看得太重,还是多宣传一下如何拼搏奋斗,知识改变命运的例子,可能会更积极也更阳光。毕竟,2000多年前的陈胜就喊出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进化了这么多年,我们总不能连他都不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