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盏灯

  □潘玉毅

  林清玄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送一轮明月给他》,在文章里,他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禅师与小偷”的故事。说有一位居住在深山里修行的禅师,某日散步归来,看见有梁上君子光顾自己的茅屋,然则茅屋简陋,堪称“家徒四壁”,小偷翻来找去,愣是没有找到丁点财物。禅师看在眼里,当即脱下自己的外衣,拿在手上。因恐惊扰了小偷,他站在门口静静地候着。

  小偷忙活了半天,最后不得不失望而归,走到门口,看见站在那儿的禅师,立时紧张起来。禅师没有呵斥他,而是单掌施礼:“朋友,你大老远地过来看我,我这里虽没有钱财,也不好让你空手而归,夜深天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权且避寒!”说着,他将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羞愧不已,慌忙夺路而逃。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禅师长叹一声:“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

  送一轮明月干什么,是照亮小偷下山的路,又或者是照亮他的精神世界,禅师没有说,却又仿佛已经说了。第二天,太阳像往常一样升起,禅师醒来后,打开门,发现门口有一处干净的地方,叠放着一件被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外衣——正是昨天他赠与小偷的那件。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明月自是不可相送的,真正送抵小偷心中的其实是像月光一样皎洁的品格,那是人性的光辉,也是一种可以呼应与传递的温暖。加拿大艺术家莱昂纳德·科恩曾经说过,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如果说小偷的偷盗行为是裂痕的话,那么禅师的赠衣之举便是修补裂痕的光。光进来了,世界也就亮了。这不由让人想起屠格涅夫笔下的《乞丐》,小说中的“我”看似什么都没有付出,但一个握手的动作,一句“请原谅,兄弟”,给了对方足够的尊重,也给了对方无限的温暖。这尊重与温暖俱是无形之物,但有时候远要比实物更让人感动和难忘。

  诚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潜移默化之下,人是会被感动和感化的。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通常始于“知”,践于“行”。有意思的是,这种感动和感化常常还是双向的。

  屠格涅夫笔下的“我”是如此,林清玄故事里的禅师也是如此,用现在的话说,大抵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前不久刚被评为“时代楷模”的钱海军,他亦常说一句话,“爱是一盏灯,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能温暖自己”。

  为这温暖,他对自己十分节俭,甚至有点悭吝,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慷慨,总是倾尽所能;为这温暖,他23年如一日,在业余时间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免费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电力维修服务,并由电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累计帮助了1.3万人次,被称为“老百姓身边的点灯人”。

  很显然,钱海军所点亮的灯既有实际意义的电灯,也有象征意义的“心灯”。他所给予受助者的从来就不只是屋里的光亮。灯亮了,光来了,心也暖了。换言之,他点亮的是生活,温暖的是人心。

  禅师也好,“我”也好,钱海军也好,他们施与的对象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都给了对方正缺少的、最需要的东西,一如朗月照夜空,心灯映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