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家庭出冠军
管征峰
□管征峰
北京冬奥会期间,我们全家天天看直播,并利用春节长假到安吉、绍兴等地滑雪。平常女儿坚持跑步、打网球,妻子坚持打羽毛球,我也常常去游泳,当然,疫情期间游泳馆去得少了,改成每天走路2万步,自嘲“2万5千里长征没走过,2万步路一定要完成”。
女儿在运动之余问我,在体育领域,既有像谷爱凌这样的“名门骄女”,也有如全红婵般的“寒门金花”,似乎中产之家出身的冠军不多,难道只有处在财富光谱两端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世界冠军吗?
首先要指出,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普通中产家庭出身的优秀运动员很多。受众对贫富两端家庭走出的运动员印象深刻,是因为富裕或贫穷出身的运动员,比一般人更具故事性。比如,全红婵练跳水挣钱给妈妈治病、谷爱凌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等,都是吸引读者的话题,因此相比一般家庭走出的冠军,新闻媒体对他们的关注更多,报道也更多更全面。
不过,来自贫富两端家庭的运动员确实非常之多,这与竞技体育的特点,尤其是中国体育的大环境有很大关系。谷爱凌所从事的滑雪,是典型的“富人运动”,装备、场地、教练,样样费用昂贵,普通中国家庭承受不起。全红婵则代表了另一种项目类型,职业化和商业化程度不高,但可以通过专业体校、国家集训方式培养。这种方式适合那些家境并不富裕但运动天赋出色的孩子,很多人凭借练体育,既为国争光,也改变了自身命运,成为全家人的骄傲。
广大中层家庭则处在不上不下的境地,既没有精英阶层的财力和社会资源,也没有勇气把孩子送往专业体校走独木桥,毕竟竞技体育的残酷性和淘汰率更甚于应试教育,人们宁可在考场、职场里“内卷”,也不敢去赛场上搏输赢。从个人层面来说,谷爱凌和全红婵都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前者是精英女孩自信所带来的底气,后者是贫苦姑娘奋斗磨练出的韧性,而一般中产家庭的孩子,可能两头的优势都不占。
说千道万,以上都是基于竞技体育,但体育的意义并不仅仅在此,全民体质的提高更为重要,全民参与体育运动才是硬道理,广大中产阶层理应成为主力。作为普通人,应该从谷爱凌和全红婵的故事看到运动的魅力和体育精神的普遍性,即便明知拼尽全力也无法登上奥运赛场,我们同样可以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和幸福,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