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柳且留下”,一堂城市治理课

  □谢军

  微观点:城市治理要多些倾听与商量,少些任性与执拗。只有这样,历史形成的风貌和景观才能赓续古色古香,烟柳画桥才能“风景旧曾谙”。

  5月10日晚上,西湖北山街断桥至保俶路口7株柳树被移走,改种月季的消息引发关注。相关部门迅速行动,立即整改,12日晚上,西湖景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沿湖7棵柳树已补植完成。

  5月16日下午,针对7棵柳树被迁移引发民意质疑事件,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就进一步做好西湖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听取专家、媒体人及市民代表的建议。

  为何会有这一段关于“西湖柳,且留下”的杭州市民“护柳”行动?当初换柳,实属无奈之举。从媒体报道看,老化、空洞、“驼背”和严重倾斜,百病缠身的柳树影响大众审美,也有着安全隐患;而且,柳树是强阳性植物,部分生活在悬铃木树冠下,长期得不到阳光照射,影响健康成长……

  如果当时,景区管理方能将客观事实对外讲清楚,并在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基础上寻找更好的方案,那么这很有可能成为“对话治市”的一段美谈。但景区管理方却没有“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而是“一厢情愿”以月季代替柳树,从而引发市民的不领情。

  这件事也是一堂城市治理课。虽然景区管理方有多种因素考量,但在大众的心目中,现在的西湖,是杭州人民的西湖,甚至可以说,是全国人民的西湖,那么在进行相关升级改造,尤其是可能对原有景观带来影响的时候,就一定要充分征求并尊重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一木,一风景;一花,一世界。”在传统文化中,一些植物早已被融入城市文化当中,既被赋予美学价值,也成为民众的情感寄托。以柳树为例,它被人们赋予了惜别之情,柳树早已超越本身的个体生命意义,成了人们情感寄托的对象。千百年来,柳树的摇曳多姿与西湖的烟雨朦胧,共同构成了人们对西湖文化意想的完美记忆。从“柳浪闻莺”到“绿杨阴里白沙堤”,西湖边的柳树早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风景,更代表着由此构建起来的精神文化家园。这种承载文化景观的相应草木,理应得到充分的保护与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说,挪几棵柳树也就不再是小事。

  不只是西湖的柳,还有广州的榕,武汉的樱等等,它们穿越时空,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共同文化基因,不仅承载了城市的美丽过往,也述说着其美好未来。所以,城市治理就要多些倾听与商量,少些任性与执拗。只有这样,历史形成的风貌和景观才能赓续古色古香,烟柳画桥才能“风景旧曾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