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雷响龟梦醒
李笙清
![]() |
清代竹根雕乌龟 |
□李笙清
乌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爬行动物之一,有长寿龟的美名,位列我国古代四灵之一。据《礼记·礼运》记载:“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南朝梁任昉在《述异记》中写道:“龟一千年生毛,寿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中认为龟与鹤都是长寿动物,提出“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引以增年”的养生之法。如此种种,故乌龟一直都是古人寄托长生不老美好愿望的祥瑞之物,将其形象刻画于丹青或印钮之上,即属此意。
这件清代竹根雕乌龟,长8.5厘米。乌龟作爬行状,龟背如一只倒扣的头盔,中部高高隆起,周边自然下覆,通过侧面的龟壳与腹部的龟壳相连,看上去就像一名浑身上下穿着厚厚甲胄的武士。四脚伸出龟壳,略向前伸,似在用力爬行。龟尾短小,向一侧自然弯曲。龟颈长长伸出,龟头高高昂起,嘴巴微张,眼睛睁得大大地看着前方。看上去,乌龟似乎在长时间的冬眠中,突然被惊蛰的雷声惊醒,当它从泥土中来到地面,看到眼前万紫千红的怡然春景,竟茫茫然有些不知所措,其呆萌的神情显得有些憨态可掬,令人忍俊不禁。
乌龟是变温动物,其生活受环境气温的影响较大。每年深秋霜冷时节,乌龟就进入冬眠时期,它们静卧在堰塘的淤泥或有稻草覆盖的松土中,不食不动,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仲春三月,过着“静养千年寿,重泉自隐居”的生活。农谚云:“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乌龟也开始从漫长的冬眠中醒来,作者正是抓住了乌龟这一时期的生活习性,将乌龟从冬眠中复苏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明清两代是根雕技艺十分成熟的时期,竹根雕方面主要以金陵派和嘉定派为代表,涌现出了濮仲谦、朱松邻、马根仙、王纪常、申竹芗等一大批名家高手,留下大量精美的竹根雕传世作品。整件器物巧妙地利用了老竹根的天然形状和色泽,造型准确生动,四肢粗壮,凹凸有致,活泼可爱,包浆纯正圆润,雕工精美细腻,不失为一件立意高雅的陈设艺术佳品。作者采取了圆雕、浮雕及浅刻技法,刀工深峻,深入肤理,无论是龟背上的八卦图案,还是龟脚上的鳞片,连颈部的褶皱都刻画得逼真神似。观乌龟惟妙惟肖的举止形态,可见作者对乌龟的春天生活习性十分了解,除了乌龟眼睛圆睁大梦初醒的呆萌神情,作者没有再配以水草、荷叶等任何辅助景物,却真实体现了惊蛰雷响龟梦醒来不识春色的写实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