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未必能移性

  □陈大新

  有才学的人需要被赏识、提拔、重用,而千里马常有,伯乐却并不常有。当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了主事者的识拔,找到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感恩之情是难免要溢于言表的,而表达的更高形式则往往是诗。唐代诗人戎昱的《上湖南崔中丞》就表达了这样的心情,其诗云:“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上湖南崔中丞》一诗,意韵皆流畅,一气呵成,全诗情感浓厚,爱憎分明,抨击了“举世尽嫌良马瘦”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崔中丞的感恩之意。诗人虽一时沉沦,但守望青松之高洁,与世俗之辈自有霄壤之别、云泥之判,决不与宵小奸佞之徒同流合污。“唯君不弃卧龙贫”之句,既显示了诗人自视之高,也突出了崔中丞的慧眼识人。“千金未必能移性”,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不受,又赠以千金,鲁仲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一诺从来许杀身”用魏隐士侯赢为信陵君谋划夺晋鄙军救赵事,见《史记·魏公子列传》,侯赢以自杀帮信陵君救赵。诗的最后表示自己虽一介书生,但感恩重诺,也是与鲁仲连、侯赢是一样的。

  诗中“千金未必能移性”一句,曾被后来的好事者改成了“千金未必能移姓”,并衍生出一则故事。范摅《云溪友议》载:“宪宗皇帝朝,以北狄频侵边境,大臣奏议,古者和亲之有五利,而日无千金之费。上曰:‘比闻有一卿能为诗,而姓氏稍僻,是谁?’宰相对曰:‘恐是包子虚、冷朝阳。’皆不是也。上遂吟曰:‘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侍臣对曰:‘此戎昱诗也。京兆尹李銮拟以女嫁昱,令其改姓,昱固辞焉。’”范摅为唐僖宗时人,距戎昱时代已有一百多年,所谓京兆尹李銮令戎昱改姓云云,皆小说家言。可见戎昱在唐代诗名甚著。

  诗题中的崔中丞,为崔瓘。大历四年(769)七月至大历五年四月,崔瓘是湖南都团练使,为湖南的军事行政长官。戎昱到湖南后得到了崔瓘的器重。后来崔瓘被其下属兵马使臧玠杀害。

  戎昱(约744~800),平生事迹记载不多,《唐才子传》称他为荆南人,并引其一首《长安秋夕》为证,诗云:“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昨宵西窗梦,梦入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曾定居长安,又有《罗江客舍》诗云:“近来乡国梦,夜夜到长安。”大历元年(766)游蜀,大历三年三月,杜甫由夔州东下抵江陵,戎昱曾往谒,杜甫一见礼遇。四年入湖南崔瓘幕府。八年入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幕。建中初(780)入朝,任职御史台,四年出为辰州刺使,后又任虔州刺使。

  《唐才子传》说戎昱“虽贫士而轩昂,气不消沮。爱湖湘山水,来客”。他在湖湘遇到了恩人崔瓘,但不幸的是,崔瓘在兵变中身亡。诗人流落了一阵后,又遇到了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郡斋读书志》“戎昱集”记有“李夔(李昌巙)廉察桂林,月夜闻邻居吟咏之音清畅,迟明访之。乃昱也,即延为幕客”。但后又遭人谗毁,离开了幕宾。不久,李昌巙发觉真相,将诗人召回了。戎昱有《再赴桂州先寄李大夫》诗云:“玷玉甘长弃,朱门喜再遊。过因谗后重,恩合死前酬。养骥须怜痩,栽松莫厌秋。今朝两行泪,一半血和流。”其中“养骥须怜痩,栽松莫厌秋”之句,可与“山上青松陌上尘”“举世尽嫌良马瘦”对读。宋严羽《沧浪诗话》称戎昱诗为晚唐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