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诗”说“春捂”
吕云祥
□吕云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古歌调,归思欲沾巾。”这是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学士答和陆丞相《早春》古调而作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言宦游之人,劳于官事,不知光阴之速,忽惊物候之新;晋陵即常州地近东海,云霞映日而先出,但见天色已曙,江南地暖而花先发,梅花早放,杨柳早青,春色早至;淑气芬芳,黄莺娇啼,晴暖春光,催绿青萍;此情此景之中,忽闻丞相古歌之调,思归之泪,情不自禁,迨欲沾巾。
由此诗,我想到人的身心健康。你瞧,早春的景物,变化特快,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佳句,描写早春物候之变,最为生动。杜学士此诗亦是描述早春景物之变,早春之时,梅开柳发,水萍转绿,淑气暖和,黄莺弄晴,景物变化之快,顿悟流光抛逝之速,于是由“感春”而“伤春”,故而泪湿衣衫——“归思欲沾衣”。 因为春光易逝,正如宋朝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所云“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令人大发伤春之感。为了排遣伤春情绪,只得“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伤春,导致春愁、春忧。但我觉得,春愁、春忧的原因,除此之外,一般人恐怕更与早春气候易变容易致病有关。
万物复苏的早春天气,乃是细菌病毒蠢蠢欲动的季节,细菌入侵,就要生病。同时,因为早春季节乍暖还寒,正是西北风和东南风相互交替的时候,冷暖气流经常呈拉锯状态,因此气候忽冷忽热,谚语说:“三春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又说:“春天猴子脸,气候随时变。”天气变化无常,若忽视保健极易得病。早春的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酷冷,但若“只要风度,不要温度”,过早地以露为美、减衣潇洒,很可能使人体防御功能进一步被摧毁,导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据医学史料记载,忽冷忽热的气候,易使人体的血管不断收缩扩张,很不稳定,这对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危害极大,它会使患高血压病人发生脑中风,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也更易使体弱的儿童遭受“倒春寒”之苦,有可能感染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感冒等疾病。
因此,科学家、养生学家、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民间俗语,很形象地说明了早春养生、防病即“春捂”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