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香市的前世今生

  □赵明煜

  “三月三、庙门开,乡下蚕娘烧香来,东逛逛、西转转,轧朵蚕花回家园……”古老的民谣穿越千年。在茅盾笔下,乌镇香市还被喻为江南水乡的狂欢节。

  乌镇周边农村历来就有清明祈蚕的习俗。每年清明第一、二两天,俗称头芒日、二芒日,村上的年轻人摇着两橹两桨的“两橹”船,或摇着两船并联、面上铺着平板的“拳船”去含山“轧蚕花”、赶庙会,赶好庙会就回到乌镇烧香。于是乌镇香市就拉开了帷幕,谷雨过后渐入尾声,前后大约半个月时间。

  旧时的香市主要集中在市河西霅溪和十景塘之间,东起兴德桥北老城隍庙白场,过上智潭、白莲塔、乌将军庙,西至普静寺前的西市白场。乌镇周边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他们先到普静寺、乌将军庙烧香,祈求“蚕花廿四分”,妇女还须在乌将军庙前的上智潭中汏“蚕花手”,相传汏手后可保佑蚕无病无灾获得好收成。

  普静寺、乌将军庙周围的白场上临时搭建了不少赶市的小摊棚,摊摊相连,形成了集市。还有唱戏的、杂技的、耍猴的、打拳头卖膏药的、变戏法的……也在这里拉开了场子。整个香市锣鼓声、喇叭声、吆喝声、呼喊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喧闹非凡。而大部分年轻人只是“借佛游春”,前来轧轧闹猛或顺便买点各自需要的物品而已。

  乌镇香市何时形成?方志中未见明确记载。清乾隆《乌青镇志》中载有清明祈蚕的风俗:“清明前二日为寒食,檐前插杨柳,男女亦各戴之……是夜育蚕家设祭禳白虎……翌日为二明日,村男女争赴普静寺祈蚕,及谷雨收蚕子,乃罢。”这是最早记载有关乌镇香市的史料。据此,民国《乌青镇志》载:“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认为“香市”之名当产生于“清朝中、后期”。而清人盛爌所写的《乌镇烧香词》最早收录在他的《愚谷诗抄》中,后编入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纂的村志《前朱里纪略》,比乾隆二十五年(1760)面世的《乌青镇志》(董世宁纂修)要早上五六十年。香市的形成时间肯定要远在“清朝中、后期”之前。

  古时人称“佛地”的乌镇,“东南西北栅,九寺十三庵”,寺庙、庵堂、宫观众多。始建于梁代的普静、密印、福田三大寺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香火盛极一时。“香市”,俗称“烧香场”。清明节后,人们到乌镇“烧香场”上烧香,显然从那时起就已成雏形,后来渐成习俗。由于香市是民间自发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年景收成和人民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恰逢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香市就要来得热闹;每遭战乱或灾难之后,就显得十分冷清,甚至中断,所以地方文献就很难确切地记载其形成的时间。

  其实,乌镇香市因蚕而起,是人们对蚕神的敬重,祈求蚕神保佑获得好收成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民俗。桐乡是全国知名的蚕桑之乡,养蚕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先民们就已开始栽桑养蚕。千百年来,它是人们赖以生存最为重要的农事之一。敬重蚕神、崇拜神灵——马鸣王,这一习俗自然长期伴随在整个蚕桑生产过程中,是蚕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镇香市演绎了水乡古镇以农耕、养蚕为特色的传统文化。自2001年恢复香市后,以乌镇景区为依托,并有机地融入了不少旅游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发展。

  如今,香市已移至乌镇西栅景区和乌村举行。蚕花仙子巡游、蚕仙撒花、汏蚕花手、跳蚕花舞、白莲庙会、摇踏白船、茶亭堂会、水上婚典等延续了多年的活动项目将呈现在广大游客面前。与此同时,还将上演一场乡村美食盛宴,人们能品尝到种类繁多的江南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