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胭脂是怎样的

  胭脂,又作“燕脂”“焉支”“燕支”,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自于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汗凝结为脂而成,由燕国所产得名。如《二仪录》:“燕支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脂,以为桃花妆,燕国所出,故曰‘燕胭’。”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瘀氏”(胭脂)妆饰脸面。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了胭脂,后亦作“臙脂”。

  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两汉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如《木兰辞》:“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这种习俗一直沿续到清朝末年,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女学生纷纷崇尚素服淡妆,才改变了这种妆饰现象。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追根溯源,胭脂的来源主要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为鲜艳的红色染料。除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