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
朱辉
■朱辉
上初中时,班主任杨老师是个孤傲的人。或许因为他名校本科毕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这样的学历十分醒目。另外他出身“士大夫”家庭,骨子里不太瞧得上一般人物。包括与校长说话,他脸上都没有过刻意的笑容。
然而他却也有“折腰”的时候,记得1982年春游,各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行解决车辆问题。所幸我们班上不少同学的家长是单位领导,最后某女生的父亲派来一辆进口大客车。
春游当日,杨老师将大客车司机招待得妥妥帖帖,脸笑得像向日葵,腰弯得像成熟的麦穗。当时有些诧异,不就是一个司机吗?引车卖浆者流,杨老师怎会表现得如此“谄媚”?许多年后才明白,那年月司机被称为“司级干部”,社会地位非比寻常。
之所以那时的司机“尊贵”,最根本的原因是车辆稀缺。那时没有搬家公司、婚庆公司,也没有送货上门,遇上婚丧嫁娶、搬家、买大件物品、送病人去医院……都得自己想办法借车。那时的车都是公家的,司机抽空可以灵活使用。这一“灵活”,就让他们身边围满了有求于他们的人,他们的身份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80年代末,我进了一家橡胶厂。工作没两年,开始经常押车去宜昌、恩施送货。一个单程不过六百多公里,却得花两天时间,原因在于路况不好,而且沿途许许多多收费站,市级到村级的都有。一路走走停停,司机得根据经验与收费员磨嘴皮子,有些低级别收费站多少能打点折。一个来回下来,能说会道和不善言辞的司机,运输成本相差不少。
10年前,我买了第一辆私家车,也成了司机。这十年间,我从未自己修过车,连轮胎都没有自己换过。打个电话,修理工很快就能赶来。回想当年,单位里的司机们都是自行维修车辆。那时的车质量远没有现在的好,半路抛锚是常有的事。如果没有过硬的维修技术,坏在荒郊野岭,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司机曾是个能赚大钱的职业。90年代,我在宜昌待过三年。当时运磷矿的个体司机,收入常常是当地一般工薪阶层的十倍。起初对他们充满了羡慕嫉妒恨,跟着搭过一次顺风车,就不恨了。因为盘山公路上,许多路段宽度勉强只容一辆卡车通行,有时车子三个轮子抓地,一个轮子悬空,下面是不见底的悬崖。这样的路况,那些司机能满载几吨矿石,将车开得几乎飞起来,需要何等的技术和勇气。
如今不少人羡慕八九十年代的司机,觉得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开车多简单?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都能学会,凭什么那时就能赚大钱,当“司级干部”?殊不知那时的司机和现在不是一回事,假如穿越到当年,你即便拿到了驾照,很可能开不了车。那时的老司机,需要极高的综合素质,才当得起这个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