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上的“张良拾履”

清代沉香木雕“张良拾履”

  □刘卫平

  现今,笔筒不仅是文人雅士的私房爱物,更是收藏家喜闻乐见的门类,且笔筒的收藏已经上升到了一种文化收藏和历史收藏的高度。尤其是那些精心雕刻的木雕笔筒,更是备受收藏家的钟爱,其主要原因是木质最符合笔筒气质。木头那温润质朴的特性,无形中就给人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也许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

  木雕笔筒的主要材质有黄花梨木、紫檀木、沉香、乌木、金丝楠木、鸡翅木等,其中尤以沉香最为世人所珍。蔡攸《丛谈》云:“万安黎母山东的沉香,冠绝天下,一片万钱。”古来也常有“沉檀龙麝”之说,其中的“沉”即是指沉香,其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被列为众香之首。且沉香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被喻为植物中的钻石,一直为世人所重。加之与身俱来的香气,淡雅宜人,亦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材料。又因其金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故愈加珍贵。

  这件清代沉香木雕“张良拾履”笔筒,便是木雕笔筒中极具代表性的精品。笔筒取一截上等名贵的沉香木为材,色泽深沉,光润细腻,包浆醇厚。外壁采用去地浮雕技法,雕琢“张良拾履”故事图案:山峦起伏,奇石错落,数株奇松立于崖壁之上,虬枝龙干,松盖如亭,古松浓荫之下一长须老者赤脚而坐,其前方张良双手持鞋,作为老者提鞋之状。人物表情刻画生动传神,雕工精细入微,主题突出,实乃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品。

  “张良拾履”的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据记载: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谋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日在桥上行走,遇到一位老人,让他下桥去拾鞋,态度很傲慢。张良见老人年迈,忍住心中不快,把鞋子捡回。然后,老人又让张良为他把鞋穿上,张良还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后,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了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在木质笔筒上运用多种雕刻手法,加以精雕细琢,纹饰繁缛,将各种人文故事展现在小小的笔筒之上,是古代文人探索艺术文化和追求休闲雅趣生活的精神的一种极致展现,其融入了无数文化精神与美学思想,更加具有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这件“张良拾履”故事笔筒,不仅工艺繁缛、雕刻精美,而且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文化融入到了作品中,让人在品赏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些对人生深层次的思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教育意义,使其除了作为一种精美的器具之外,还承担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的使命,真是一器多用,实在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