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剔红庭院赏月图盖盒

明代剔红庭院赏月图盖盒

  □周小丽

  “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 中秋月圆,家人团聚,拜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人还将这种赏月的习俗融入日常用具之中,日前,笔者在藏友圈里看到一个明代的剔红庭院赏月图盖盒,精美异常,十分罕见。

  盖盒圆如满月,盒身蔗段式,盖平顶,朱漆地上雕刻庭院赏月图。画面最右方雕亭台楼阁,其内置长案一条,案上雕高足盘两只,一位高士头戴东坡巾,手持盏托,另一高士扭头望月,二人宽缕衣衫,褶皱如生,旁立童子把盏提壶,亭间填以卍字锦地。楼台之下雕以石案,上置笔筒茶壶,一总角童子一手托砚,一手研磨,躬身向前侍奉另一高士。此高士右手持笔,正作题蕉之态。画面左方雕山石蕉叶,一株玉兰藏于石后,探入云天,高士童子立于菱花纹锦地之上、楼阁蕉石之侧,水波泛泛,波纹锦地刻花细密而工整,再远处祥云朵朵,一轮明月半掩云中,其下填以云纹锦地。盖盒上下缘口雕以回纹一周。此盒朱漆色泽明艳,包浆醇厚,层次丰富,刀口极为圆润,构图疏密有致,而所雕人物景色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毫不呆板。细观此器刀口,漆红色漆层之中隐约可见一条黑色细线,可知其为精造之器。

  据了解,剔红,又称雕红漆、红雕漆,此技法成熟于宋元时期,发展于明清两代。明黄成《髹饰录·坤集·雕镂第十·剔红》中写道:“剔红,即雕红漆也。……宋元之制,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其法常以木灰、金属为胎,在胎骨上层层髹红漆,少则八九十层,多达一二百层,至相当的厚度,待半干时描上画稿,然后再雕刻花纹。一般以锦纹为地,花纹隐起,华美富丽。根据漆色的不同,有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之分,其中以剔红器最多见。形制有圆盒、长方盒、圆盘、八方盘、葵瓣盘、樽等,以盘、盒居多;装饰图案有花卉、山水、人物和花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