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枝红蓼醉清秋

  □孔令周

  最喜这样的国画意境:寥寥几笔,一茎斜出,几串艳红跃然纸上,生机盎然。画的主角当然是红蓼。虽则大量留白,但让人感觉是热闹的、有活力的,我觉得这是极符合国画韵味的。齐白石晚年也很喜欢画红蓼,他笔下的红蓼,叶子阔大,极具乡野气息,自在洒脱,象征着他旺盛的创作力。

  红蓼,是一种极平常的草本植物。河边滩畔,田埂路旁,屋间杂地,荒草蔓芜,一丛丛,一簇簇,到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壮硕的茎秆,茂盛的叶子,花红而细,弯如垂苕,迎风摇曳,宛如乡下纯朴娇羞的少女,妩媚袅娜。

  一提到红蓼花,似乎总会联想到秋天。无论是白居易的“秋波红蓼水,夕照青芜岸”,还是杜牧的“犹念悲秋更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抑或是秦观的“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在这些诗词里,红蓼,总是秋天的一大意象。其实,红蓼的花期较长,6~9月开花,8~10月结果,从夏入秋。秋天的河滩,一大片一大片沿水而开的红蓼花,近看像星星点点的火焰,远望又像一条蜿蜒而去的巨龙,十分壮观。难怪在《诗经》里“红蓼”叫“游龙”,“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此诗描写了一位少女与心上人打情骂俏的场景。这一株株野性的红蓼花,就如同《诗经》中这位女子,陌上溪头,自在随性,乐观旷达。

  在乡下,农人们也会用蓼秆点烟,用来驱蚊。红蓼的茎秆和叶子晒干后,点燃,冒出的烟有一股辛辣的气味,熏蚊虫的效果极佳,比蚊香更环保。所以,在我们老家,红蓼又叫“辣蓼”。在夏天的夜晚,繁星点点,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竹床,蒲叶扇,旁边一堆忽明忽暗跳着火星的“辣蓼”,听大人讲杨家将或者薛仁贵的故事,这些场景,是脑海里永远的记忆。

  红蓼在乡间不稀罕,它的乡野秉性,纯朴粗壮,一如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风吹雨打,遇土而发,不矫揉,不造作,坚韧顽强,生长繁衍,绵延不绝。宋代的刘克庄在《蓼花》里写它“分红间白汀洲晚,拜雨揖风江汉秋。看渠耐得清霜去,却恐芦花先白头”,在诗人的笔下,红蓼花看似茎细叶弱,在风雨中飘摇,然而,当霜寒到来之时,芦花已经衰老,它却能傲然独立。

  它好生养,作为优良的观赏植物,适合“懒人栽培”。若在室内,简易水养亦可。截取一小段枝丫,插在花瓶里,加上清水,没过几天它就能自行生根,吐出新芽。放在窗台或是电脑桌上,既增加室内湿度,又赏心悦目。

  雅俗共赏的红蓼,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还浑身是宝。在徽州,红蓼又叫“酒曲花”,用于制作酒曲。因有辛味,古人常用它作调味品,来去除食材的腥味。果实等皆可入药,有活血、止痛、消积、利尿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

  陆放翁有诗“数枝红蓼醉清秋”,秋凉如水,夜露清冷,水岸边的草花多已枯黄,蓼花以独有一抹的嫣红,灼灼其华,点燃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