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中秋赏月巧对妙联

  □李盛仙

  “月到中秋分外明。”国人赏月诗文汗牛充栋,咏月联语金堆玉砌,其中名人的中秋咏月的巧对妙联,更是一枝独秀。品读之,令人赞不绝口,妙不可言。

  唐代的元稹与白居易是好朋友。一年中秋佳节,他们登上临江楼赏月。只见明月如水、水明似镜,真是水天一色、江心月白。元稹仰望北斗,俯瞰江波,触景生情,出一上联:“北斗七星,水底连天十四点。”天上的七颗星和水中映出的七颗星,合起来成十四颗星。白居易听后,大加赞赏,一时想不出对句。过了一会儿,见歇在楼上的失群孤雁被人声惊醒,腾空而飞,带着月影飞向远处时,白居易对道:“南楼孤雁,月中带影一双飞。”孤雁在月光照映下,与影子上下齐飞。对仗工整且音韵和谐。

  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一年与家人中秋赏月至夜半,吟出一上联:“半夜二更半”,要三个儿子对出下联。虽然只有五个字,难度却很大,首尾必须同字,前后意思要一样。结果第三个儿子苏过最聪明,对曰:“中秋八月中。”

  明末清初,作家、戏曲理论家李渔游览扬州桃花庵,庵中方丈好客,与李渔同登绎经台赏月。二人兴致勃勃,边赏月边作对。方丈道:“有月即登台,无论春夏秋冬。”李渔对:“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方丈又出上联:“天尽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李渔对:“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一经诗化,便使人感到分外优美。

  江苏扬州瘦西湖中小金山岛上,有清代初年建的供人们月夜赏景的“月观亭”。有一年中秋,清代著名诗、书、画家郑板桥游于此,手书一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形象、贴切,充满诗情画意。后人把它刻在柱子上,为瘦西湖增添了秀丽的风景。

  一年中秋,林则徐的父亲见塾师孤身一人,便叫林则徐邀请塾师来家里过节。那天晚上,秋高气爽,星汉灿烂,林则徐陪塾师坐在庭院里赏月。塾师满心欢喜,抬头见银河横空,想起牛郎织女的故事,触景生情,便脱口吟出一上联:“织女点灯,偷看万人赏月。”塾师吟完,向林则徐点点头,意思是要他对下联。正在沉思之际,忽然西门鼓楼传出咚咚的更鼓声,林则徐心里一动,立即吟出下联:“牛郎击鼓,明邀百姓观天。”

  每逢佳节倍思亲。那又圆又亮的中秋月,常使游子望月思乡。据说台湾知名人士俞大维先生,在一年的中秋之夜,摆好传统赏月供品,点燃清香一束,在明月下遥望故土并挥笔作联道:“母亲泪落吴江冷,望月魂归蜀道难。”抒发了台湾同胞思乡念亲和渴望海峡两岸团圆盼回故里的强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