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浙江的蚕生日

  □顾希佳

  在浙北一带,旧时称农历腊月十二为蚕生日。清康熙《海宁县志》载:“腊月十二日,养蚕之家各以盐卤、茄灰熏揉蚕子,藏之谷壳中,至廿四日则出之,浴于川,以待春至。”清光绪《桐乡县志》载:“(十二月)十二日蚕生日,养蚕家腌种,屑秫为茧圆,以祀灶。”清乾隆《武康县志》载:“(十二月)十二日,名‘蚕生日’,浴蚕种。”清光绪《归安县志》载:“(十二月)十二日,俗谓之‘蚕生日’。家家浴蚕种,屑秫为圆以祀灶。”

  清代陈梓有《茧圆歌》,题注云:“腊月十二俗传为蚕生日,作粉饵祀灶,呼曰茧圆。戏为作歌。诗云:‘黄金白金鸽卵圆,小锅炊热汤沸然。今年生日粉茧大,来岁山头十万颗。新妇端端拜灶君,灶君有灵风卷云。丁宁上启西陵氏,加意寅年福蚕市。问他分数隐语娇,十二楼前廿四桥。’”陈梓,桐乡人,此诗后被收入民国《濮院志》。

  此俗绵延至近现代。在桐乡,蚕农在此日用糯米粉做茧圆,煮熟,配以甘蔗、橘子,供于灶山上祭祀。又取出收藏在家中的蚕种纸,撒上一些盐粒,进行腌种,然后用布袱包藏。10天后,将蚕种纸取出,拨落纸片上的盐粒,并用清水冲洗,挂在通风背光处晾干收藏,待下一年春天孵化小蚕。此为旧法浴种,普遍推广新法养蚕后,便无此浴种方式。

  在湖州,僧人在此日施送五色纸花,称“送蚕花”;为人们礼拜经忏,称“蚕花忏”。也有的僧人则挨门送蚕神码。蚕农在此日祭祀蚕神,届时用红、青、白三种颜色的糯米粉团子,红色系掺入南瓜浆汁,青色系掺入野生嫩草汁,白色为纯米粉。除做成球形、茧圆形外;还有做成蚕、茧丝、元宝、鱼、十二生肖等各种形状的,用以祭祀蚕神。

  长兴一带,习惯在此日“请蚕花”。晚饭前,用一只蒸簟,放两只鸡蛋、一碗猪肉、四个团子,以及酒盅、筷子、蚕神码、纸锭等物。由当家人将此祭品端至大门外,焚香烛礼拜,并当场焚烧蚕神码和纸锭。仪式一结束,孩子们一拥而上抢吃簟中祭品。俗信以为吃得越快,就兆蚕花越丰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