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在哪儿
陈大新
□陈大新
前些时,我在“美篇”贴了一文,说早年间游浙东古城临海“小龙须巷”,逢绵绵细雨,因感觉有戴望舒“雨巷”的韵味。引来一“美友”发来的一文,说:“愚故乡苏州‘三元坊’院后植有两排玉兰树,靠墙一遛皆丁香。春夏丁香树枝伸出墙头,丁香花香四溢,直冲巷外。此巷乃一‘死巷’,巷口进去两侧青砖墙,巷底亦此。非附近人家会误步其间。尤其丁香花香气袭人时节。墙左侧有一偏门,平常无人进出,偶有粗使女佣名月信会出此门,回家将养数日。‘丁香巷’亦随芳邻顺口叫起而得。‘雨巷’,自是戴望舒先生自撰丁香巷雨天。据云,当年不过一笑谈尔。愚时闻‘雨巷’,即觉些许好笑,未知当年戴先生于此巷中撞到了哪位小姐姐哩。”
戴望舒早期诗作《雨巷》,融入南唐中主李璟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之意境,又衬之以英国欧奈思特·道生那一种忧郁、低徊的情调,是一首广为人知的现代诗。而向来好事者对“雨巷”究竟在何处,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又系何人,多有猜测。由于戴望舒1905年生于杭州大塔儿巷11号,故有人传,“雨巷”即为此巷。而戴望舒《雨巷》作于1927年夏天,其时戴正避居于松江施蛰存家小楼上,且正在与施的大妹施绛年恋爱。故又有人指“雨巷”当在松江。
苏州“三元坊”因史上曾出过三代彭姓状元而得名,前述“美友”即彭氏后人,据称戴望舒也曾小住苏州,其居处离“三元坊”不甚远。因此“丁香巷”也被人指为“雨巷”,而戴当年撞见的是否正是回家将养的月信,则已无可考矣。
其实,人们也都清楚,诗歌追求意境和情绪,“雨巷”在苏、杭也好,在松江也罢,而“小姐姐”是陌生人或者是戴心中的恋人,都是不必去“考镜源流”的。
《雨巷》虽然脍炙人口,戴望舒自己倒是有一些“悔其少作”的,记得舒婷也曾对自己的《致橡树》不满。《望舒诗论》中否定了流行一时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而《雨巷》正有这样的特征。戴望舒认为,诗要放开手脚表现内心,韵和整齐的字句会妨碍诗情,他在编《望舒草》时,删去了《雨巷》。这也标志着他由浪漫派向象征派的转移。他后期的诗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是象征主义的作品。戴望舒写诗三十年,作品不到百首,可见他对待诗歌创作的神圣感和求精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