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花前莫病酒

  ■吕云祥

  一位当官的先生,最近退休了。在位时此公府上门庭若市,主雅客勤,迎来送往,热热闹闹;现在赋闲在家,座上冷落,门可罗雀,倍感凄凉。于是终日把盏衔杯,以酒解闷,以致影响身体。家人劝他少饮,他却用唐诗解释其饮酒的道理:“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这是唐朝天宝年间的宰相、“饮中八仙”之一的李适之所作的《罢相作》,意思十分明了,言自己让贤辞相,安居无事,惟衔杯纵酒,聊以自乐。昔年为相,宾客满堂;今日去位,门庭冷落,顾我而来者,又有几人呢。

  我以为,隐退林泉,退休在家,衔杯把盏,自得其乐,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对于饮酒,也要适可而止。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喝酒过量,过多的酒精侵入人体,会毒害人体的各种细胞,其中包括生殖细胞。

  翻看古典诗文,常常会看到“病酒”一词。南唐宰相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词所说的“病酒”主要是指喝醉酒,酒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样子。《史记·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这里的“病酒”是指因为经常饮酒过量而引起疾病致死。此外,“病酒”还有“嗜酒”“沉湎于酒”的意思。可见饮酒过量即成“病酒”,“病酒”由来已久,不是好事。

  又想起晋朝田园诗人陶渊明,他曾作二十二首《饮酒》诗,其中的一首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酒后赋诗所说的隐居生活,劳动之余,饮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下,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情此景,何其悠然!

  然而,陶渊明由于嗜酒如命,终于酿成一杯“生活上的苦酒”。他在《责子》诗中说:“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诗人酷爱杯中物,有酒必饮,每次必醉,常常一醉方休,昏睡三日。他活了56岁,两个妻子为他生的5个儿子,如诗中所说全都愚昧不堪,这正是他嗜酒成性造成后代的不幸。而他却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感叹“天运苟如此”而继续犯错,“且进杯中物”,一误再误,一直到与世长辞。不过陶渊明到了晚年时,也已觉察到儿子们的平庸无能,是他长期酗酒所造成的。他曾后悔莫及地说:“后代之鲁钝,盖缘于杯中物所贻害。”

  从医学的观点看,大量酗酒,不但伤身,对后代智力影响也大,陶渊明酗酒害及后代是最好的例子。元代名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量,丧生之源。”

  所以回过头来,我要奉劝那位先生,不要把唐朝宰相、“饮中八仙”的诗视为经典、奉为圭臬,适量饮酒可以,但千万不要终日把盏,频频衔杯。饮酒也得讲科学!